這個專利沒捂住:要宗旨不要專利
央視國際 (2006年01月20日 09:52)
1989年12月24日,三元朱村的第一批越冬黃瓜上市了!那個年代,北方過冬的當家菜就是白菜、土豆,誰見過頂花帶刺的黃瓜?開秤每公斤就是20元。入夏一盤點,17個黨員&&種的17個大棚平均收入2.7萬元。在萬元戶還稀罕得不得了的時代,村裏一下冒出了17個雙萬元戶,大夥説:“王樂義的大棚太神了!”
村裏的大棚剛摘完第一茬黃瓜,就有人跑去找王樂義:“樂義啊,你為建大棚吃的那些苦,遭的那些罪,説也説不清。如今,老少爺們兒就指着它掙大錢了,你可得把技術封鎖住,不用多,捂上三年咱們就發了。”
這時,當時的縣委書記王伯祥也來找王樂義:“我想讓你把技術推廣出去,一丁點兒不留,你看怎麼樣?”王樂義倒吸了一口涼氣。王伯祥看出了王樂義的心思,接着説:“樂義同志,你當村支部書記,得為三元朱村負責,這一點上你是對的。我當縣委書記,就得為全縣的百姓負責。只有全縣人民都和三元朱一樣富起來,我才算對得起這份工資。我希望你把技術貢獻出來,在全縣推廣,面積越大越好,速度越快越好。”
説來也巧,1990年大年初四,當時的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在省領導的陪同下來到三元朱。冒着大雪看完了大棚,宋健對王樂義説:“樂義同志,三元朱是壽光的典型,也要成為全省全國的典型,你要把這項技術推廣到全國,解決各省市,尤其是北方地區吃菜難的問題。”
王樂義陷入了沉思:“我是三元朱的村支書不假,但我還是個共産黨員,共産黨員還分村鎮?黨的宗旨不就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天下農民是一家。全國的城鄉居民吃菜難,全國的農民不富裕,咱不能在三元朱把這個,‘利’獨自‘專’起來。”
王樂義下了決心要推廣大棚技術,三元朱村炸了鍋。王樂義耐心解釋勸説,又在全村群眾面前立下保證:“技術推廣出去後,我一定領着大夥兒再搞新技術,讓三元朱的大棚發展得更好。”
從那年起,三元朱村的技術員開始活躍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每年都要派出百十號人,而整個壽光市每年派出的技術員則超過3000人。此外,前來學習參觀的更是應接不暇。僅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間,三元朱村就接待了全國各地前來參觀學習者90多萬人次,38個國家的專家學者漂洋過海來三元朱參觀考察。
王樂義的專利不但沒捂住,還被他以最快的速度,以“賠本贈送”的方式推廣出去。雖然,全國目前到底有多少個大棚沒人能説得清楚,但是,冬暖式大棚已經成為一種生産設備,種植養殖都離不開;雖然,菜籃子工程不再是難解之題,可是,省長、市長們的菜籃子是在王樂義的幫助下裝滿的;雖然,大棚究竟給農民帶來了多少收入無法統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大棚鼓了神州億萬農民的錢袋子。
要宗旨不要專利,王樂義不捂專利的作法,再次證明了他作為一名共産黨員的全局觀和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責任感。
責編:朱亞菲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