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時代先鋒:兩院院士侯祥麟 > 正文

[人民網]為民獻石油 為國謀戰略
——記科學界的榜樣侯祥麟
央視國際 (2005年09月06日 08:24)

中國石油煉化工業的每一次重大技術進步都有他的腳印;年逾耄耋之年,他仍遵總理之托,擔綱主持我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的課題……他就是兩院院士,是我國石化工業的奠基人;他是紅色科學家、人民科學家和戰略科學家!  

2003年5月25日,家寶總理和一位精神矍鑠的白髮老人坐在沙發上促膝談心,“國家將要啟動‘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侯老在科技界德高望重,具有公認的權威影響,我十分希望侯老能夠參加這一工作,但是考慮到您已逾九十高齡,我又於心不忍。”

這位老人,就是石油煉油界的泰斗,兩院院士——侯祥麟。

年過九十又挂帥

總理的話讓侯老深為感動,那時的他,因為身體原因,已經很少參加活動了。“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諮詢項目,關乎中國油氣資源的未來發展,侯老接受了總理的重托,擔任中國工程院“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

2004年6月25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在中南海主持國務院辦公會議,聽取關於“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的彙報。而此時侯老的夫人李秀珍病情危急,已處於彌留之際。但是大家為了怕侯老擔心,沒有把消息告訴侯老。侯老作為課題主要負責人出席了會議,從前瞻性、戰略性的高度,分析了我國油氣可持續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受到了溫總理和與會者的讚揚。

然而,當下午侯老趕到醫院時,發現妻子安靜地躺在病床上。侯老問,她怎麼不説話呢?女兒騙他,媽媽睡着了。

此時,侯老相濡以近半個世紀的愛人已撒手人寰。

第二天,當親人把實情告訴侯老,侯老抱頭痛哭。

可是很快,他就從喪妻的悲痛中解脫出來,繼續投入到可持續發展油氣戰略的研究中去。

“金花”結束洋油史

是巧合,也是必然。這位跨世紀的老人,與新中國的石油煉製事業風雨同路。早在1957年,45歲的侯老參加了周總理親自主持的國務院《1956年-1967年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的制訂工作,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此後的幾十年裏,在戰鷹展翅飛翔中,在羅布泊上空升起的第一朵蘑菇雲裏,在中國第一顆導彈成功的試驗中,在遨游太空的人造衛星和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上,無不凝結着侯祥麟和戰友們的心血……

    50年代,中國軍用和民航所用航空煤油(噴氣燃料)一直靠進口。當時石油部曾組織試産這種油料,但在地面試驗和空中試飛時,都出現了噴氣發動機火焰筒嚴重燒蝕的問題。

屋漏偏逢連陰雨。1959年,中蘇關繫緊張,從前蘇聯進口的石油産品尤其是軍用油品數量銳減,出現了全國性的“油荒”。一旦航空煤油被卡脖子,我國空軍機群將陷入無法起飛的境地,這將意味着我國的國防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緊迫的情勢下,侯祥麟組織起6個研究室的力量,親自帶領科研人員日夜苦幹。其時他夫人李秀珍也是攻關試驗組的負責人。1960年除夕夜裏,夫妻倆把兩個小女兒鎖在家裏一起到實驗室裏鏖戰……

經過無數次的研究、試驗、失敗,侯老終於找到鎳鉻火焰筒燒蝕的原因,並和副總工程師林風等一起研究出了一種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的添加劑配方。

1962年,這項被定名為“33號添加劑”的國家級成果發明正式供應民航和空軍。

1962年底,我國又製成了全氟潤滑油及其他品種,並在1964年生産出合格産品,成為少數幾個能生産全氟碳油的國家之一,打破了國外的核壟斷,確保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

19658月底,侯祥麟和石油工業部完成新型號導彈急需潤滑油試製,保證了新型地地導彈第一次發射成功。不久又完成了“5號遠程導彈”所需各類潤滑油的研製任務,圓滿地完成“地地戰略武器”及“運載火箭”所需的專用油脂的任務……

  1962年1月,我國獨立自主開發出5項煉油新工藝技術,包括“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以及有關的催化劑和添加劑等,人稱“五朵金花”,使得我國的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等四大類産品自給率達到100%。

那一年的人代會上,周恩來總理自豪宣佈:中國人用“洋油”的時代徹底結束了!

愛國愛黨信念堅

侯老是個老黨員。在燕京大學讀書的時候,年輕的侯祥麟從一位江西來的同學那裏了解到許多關於紅軍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的情況,後來,他又從圖書館的外國雜誌上看到紅軍正在北上抗日的消息。這一切都讓他對共産黨人産生敬佩,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

大學畢業後,在當時的中央研究院(上海)化學研究所工作時,接觸到了大量英文馬列著作,從圖書館的英文報刊上了解了中國共産黨和紅軍,堅定了尋找並加入中國共産黨的決心。上海淪陷後,他輾轉到長沙,投身抗日救亡活動。

1938年春天,侯祥麟同志秘密加入共産黨,從此走上為共産主義事業而奮鬥的革命道路。在黨的指示下,參加難民服務團、中國防化學部隊幹部訓練班、煤煉油等工作。

抗戰期間前夕,受黨組織委派,侯祥麟1944年留學美國,在那裏參加組織了愛國留學生的社團活動留學海外。在此期間,父母家書屢屢催其結婚成家,他終是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而答之,直到43歲時,新中國成立後,侯老才和李愛珍同志結為伴侶。

新中國成立後,侯祥麟按黨組織指示,成功動員了一批留學生回國,以其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那個開電瓶車送儀器的老頭”

文革開始的時候,侯老是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的副院長。因為批評當時寫論文流行的“穿鞋戴帽”,和提倡科技人員要搞出成績不應該只在八小時工作時間,要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侯老被稱為“只專不紅”的走資派。

受批判的時候,他被挂上牌子,有時還被踢一腳。他不吭聲,也不寫悔過書,他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就是不承認自己是走資派,結果又被送回了幹校。

後來,侯老從幹校回來勞動改造。在綠樹繁茂的石科院大院裏,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都能看見一位60歲左右的老頭,穩噹噹開着一輛的電瓶車,車廂裏堆得高高的實驗器材,往各個實驗室送……

其實,當看到許多無産階級革命家遭到迫害,侯老也曾帶着種種迷惑,取出馬克思和列寧的書,反復閱讀,始終沒有找到以當時那種方式搞繼續革命的論述;但是,“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共産主義運動走一些曲折道路,並不奇怪。不管怎樣,我對共産主義的信念不會動搖。我認為,歷史大趨勢最終還是前進的!”

就是帶着這樣的信念,侯老度過了艱難歲月,直到如今93歲高齡,仍為在我國的石油事業鞠躬盡瘁。

好下“閒棋”戰略遠

侯老説,下圍棋當中,你擱個子兒,好像沒什麼用處,但後來就用上了,靠它贏了,這就是"閒棋"的作用。我們搞研究也是如此,有時做的事情,眼前不一定用得上,不能立即否定它。有的人看不出有什麼用處,很不理解,不幹了,當然也有人看得出將來會有用處的。做工作,既要有當前的考慮,也要有長遠的打算,要做一些前瞻性的工作。如果認為你的工作有發展前途,就要堅持搞下去。

侯老用他卓越的智慧和遠見,一次次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和科技事業添磚加瓦——

1955年,侯祥麟當選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認識到工程科技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張維、師昌緒、張光鬥、王大珩和羅沛霖五位科學家共同發起,建議中央和國務院成立中國工程院。199463日,中國工程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工程科技事業從此掀開嶄新的一頁;

上世紀80年代,侯老積極促成我國加入“世界石油大會”這一公認的權威性世界石油科技論壇。1983年8月底,侯祥麟以世界石油大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任的名義,率中國代表團第一次赴英國倫敦出席第十一屆世界石油大會。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國申辦第十五界世界石油大會成功。1997年,第十五界世界石油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新中國石油科技事業取得的成就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

1994年,侯老成立中國科技館基金,為中國科技館的二期工程奔走呼喊、不遺餘力,“寓教於樂”的中國科技館已經成為孩子們假期裏最愛去的地方之一;

1996年10月17日,侯祥麟院士榮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侯老捐出獎金50萬元,在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石化總公司和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的支持下,設立了“侯祥麟基金”,以激勵煉油和石化專業青年人才的成長。這項基金被我國石化專業的學子們仰止為——中國石油化工學術方面的“諾貝爾獎”……

倡議建設節約型社會

進入21世紀,世界石油資源異常緊缺。作為歷經近一個世紀以來能源變遷的石油專家,侯老意識到我國能源形勢的嚴峻和節能的迫切需要。 

2005年春節前,侯老向工程院提交了一份名為《節約型社會初步探討》的建議書;這份建議書在2月27日由30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討論了整整一天。6月,《求是》雜誌刊登侯老的文章《從建築業和汽車工業説起》疾呼提高環境保護標準、樹立節約能源意識是當務之急。

“國內産業的發展,如小汽車,不能像美國那樣每人要有一輛,而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提出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日本能源和我們差不多,但産值比我們高幾倍,這裡有産品結構問題,也有能源使用效率問題”。赤子之心,日月可表。

 “不用揚鞭自奮蹄”

幸福來自於對科學的熱愛,來自於對理想的執着。

侯老説,搞科技,要看你追求什麼,真正的快樂在創新和奉獻中。科學就是要創新,科學家探索的是未知領域。搞科研也不僅僅是做論文,你的研究應該對人家有用,對國家和人民有好處;而不是僅僅為了錢、為了名。

侯老是這樣殷殷地鼓勵要求年輕人,也是對自己一生科研最好的注腳。

因為熱愛,侯老對擔當的每一個“顧問”都“既顧又問”,事必躬親;因為執着,有些人很怕侯老,怕他問,怕被問倒了,“不做好認真足夠的準備,不敢進侯老的門”;因為熱愛,93歲的侯老仍每天精神飽滿地到班上工作,讓見到他的年輕人心裏都萌生一種對生命和未來的憧憬,而不是總抱怨“人生苦短”……

 對於侯老來説,前方的路還長——“我才93歲,不算長壽。”

在自傳《我與石油有緣》中,侯老寫到,“我深感國家的命運就是我們個人的命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為今天的中國感到驕傲。作為一個有60多年黨齡的中國共産黨黨員,我對我的政治信仰終生不悔。作為一個新中國的科學家,我對科學的力量從不懷疑,我為自己一生所從事的科學工作感到欣慰。” 人生的風風雨雨都已經成為過去,侯老的心境一片明朗和寧靜……

責編:馬芳 來源:人民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