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萬隆會議50周年:萬隆精神具有強大生命力
——訪巴基斯坦高級研究員拉赫曼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0日 23:00)
人民日報消息:“萬隆會議雖然是在廣大亞非國家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背景下召開的,但會議所體現出的發展中國家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在50年後的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現實意義。”巴基斯坦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法扎爾 烏爾 拉赫曼先生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開
宗明義地道出了萬隆精神所承載的時代價值。
戰略研究所是巴基斯坦最為著名的國際問題研究機構。作為資深學者,拉赫曼先生對東亞事務和南南合作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向記者簡單回顧了半個多世紀前亞非國家作為新興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的歷史,然後套用了一句中國的成語“溫故而知新”,闡述那段輝煌歷史為人們處理當今世界問題提供的深刻啟迪。
拉赫曼充滿深情地説:“每當提到萬隆會議,我的耳邊總能迴響起周恩來總理在大會上的發言———‘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他認為,中國代表團在會議的關鍵時刻響亮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不僅為萬隆會議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礎,而且成為發展中國家幾十年來圍繞反帝、反殖、反霸和振興民族經濟的目標而團結合作的共同基礎。拉赫曼指出,尤為重要的是,在冷戰結束之後的十多年中,求同存異的口號更體現了發展中國家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和尊重世界多樣性的強烈願望。他説:“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國情,每個國家的人民有權選擇自己認為最適合的發展道路,任何別的國家都不應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發展模式強加於人。”
他指出,“9 11”事件後,打擊恐怖主義成為美國對外交往的主題,與此同時,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單邊主義傾向也變得日益嚴重,面對這種國際現實,求同存異的精神在國際社會中顯得愈加可貴。
拉赫曼説,許久以來一直有人認為“單極世界由於存在一個能起主導作用的國家,因而比多極世界更能給人類帶來安全和穩定”,但這種觀點根本就站不住腳。他説,美國總是希望在國際事務中説了算,事實證明它首先考慮的只是自己一個國家的利益,而決不是全世界的福祉。“事實上,指導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以及實現世界各國和平相處、友好往來的基礎,只能是萬隆會議提出的十項原則以及《聯合國憲章》的宗旨”。
拉赫曼表示,儘管在萬隆會議文件中並沒有直接包含“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樣的字句,但實際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萬隆會議達成的十項原則的核心。他説:“‘和平共處’體現了古老的中國智慧,在伊斯蘭教的教義中也蘊含着這種偉大的思想”。當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後,立即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贊同與支持,那是因為這些原則與發展中國家爭取和捍衛民族獨立的願望高度契合,今天世界各國人民追求國際關係民主化和要求縮小南北差距的願望更加強烈,因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的精神也更加深入人心,成為激勵人們為實現和平與發展而努力奮鬥的不竭動力。
拉赫曼告訴記者,正是在萬隆會議期間,中國總理周恩來與巴基斯坦總理穆 阿裏的兩次會談開闢了兩國友好交往的新篇章。幾十年來,雖然巴中兩國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並不相同,但由於兩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發展彼此關係的基礎,建立了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的深情厚誼,成為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典範。他認為,巴中兩國友好交往的事例生動地説明,只有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本着求同存異的精神來發展國家間的關係,才是實現平等互利和團結合作的正確途徑。(本報駐巴基斯坦記者 陳一鳴)(本報伊斯蘭堡電)
責編:曉星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