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絡:穿上“馬甲”也得講文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24日 10:03 來源:
    專題:凈化網絡環境 樹立文明新風

  中國青年報報道:這幾天,家長李明(化名)遇上了件焦心的事。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讀高三的兒子每天夜裏偷偷背着他上網,學習熱情和生活情緒明顯低落了很多。順着IE歷史紀錄,李明打開兒子瀏覽過的網頁,彈出的一張張色情圖片和論壇上青少年們交流體驗的文字讓他非常震驚。

  李明想跟孩子談談,又擔心談不好影響他備戰高考的情緒,心理專家也建議他不要直接揭發孩子的隱私,可網上隨處可見的不良信息讓李明感到真有些無計可施。

  近日,首都和中央新聞網站掀起的共建網絡文明的熱潮,也許能讓眾多像李明這樣的家長寬心些。連日來,在新浪、搜狐等14家主要新聞網站的顯著位置,都出現了以《文明辦網倡議書》為核心內容的“大興網絡文明之風”的專題。隨後,各地主流網絡媒體也紛紛出臺了響應書和媒體自律公約,整個活動的持續時間和影響範圍前所未有。

  網站上,與之相關的新聞報道、討論和評論每天都在不斷被刷新。網友在留言板上自發寫下了數千條跟帖,內容真實而感人:

  “是時候還網絡一個潔凈的天空了!我們不僅需要健康的自然環境,更需要一個健康的精神環境!”

  “作為家長,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有個文明、乾淨的網絡環境,讓我的孩子能在網上自由地閱覽,我也不用再提心吊膽的了。”

  “隱去實名的網名不是擋箭牌,穿上‘馬甲’也得講文明,網絡上肆無忌憚不講道德的人,真實生活中的品質也高不到哪兒去。”

  ……

  伴隨信息社會的到來,互聯網正成為影響巨大、最具潛力的大眾媒體。但是受商業利益的驅使和網絡虛擬性的影響,網上違背道德的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各種強迫廣告、攻擊謾罵、侵犯隱私、欺騙訛詐、色情出軌的行為層出不窮。在全社會力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背景下,無論是網站的從業者還是互聯網的使用者,對網絡文明、道德的強調和呼喚,顯得順理成章又迫切突出。

  青少年網絡道德素養有待提升

  今年年初,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1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已擁有互聯網網站70萬家,上網用戶逾1.1億,其中35歲以下網民佔上網總人數的82.6%。這些青年網民既是推動互聯網建設的主力軍,也是受網絡影響程度最深的群體。

  貝靜紅是浙江海洋學院團委的一名老師,同時擔任校內本科生的外語教學工作。2001年時,她的班裏有一名男生學習成績非常突出,可第二年時,這名學生卻像換了個人,經常曠課,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貝靜紅找他談心,男生推説身體不好,可讓他出示醫務室證明卻拿不出來。後來,貝靜紅從其他同學那裏了解到該學生因為迷上了當時網絡上流行的《傳奇》游戲,經常白天在宿舍睡覺,晚上溜出學校到市區上網,還把游戲裏賺取的積分賣掉,賺取零用錢。

  這件事對貝靜紅觸動很大。一個優秀的孩子,因為網絡而荒廢學業,對老師撒謊,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和那麼多同齡人誤入歧途?經過思考,她決定從網絡使用者自身的素養着手,探究現狀和對策。

  2005年5月至7月,利用做研究生論文的機會,貝靜紅向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東華大學等69所高校的學生隨機發放了2500份問卷,就大學生網絡素養進行調查,最終回收有效問卷2026份。

  調查發現,認為網上的不良信息“非常多”和“比較多”的大學生比例為15%和53%,31.3%的大學生認為網上不良信息“肯定會”或“可能會”對自己産生不好的影響,還有60%的人認為這些信息會對“周圍的朋友”産生不良影響。在網絡道德素養的專項分析中,50%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制定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言行;40%的人認同“訪問色情網站不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27.4%的人對黑客表示崇拜,還有36.9%的人表示“有機會也想試試做黑客的感覺”。

  “由於青年人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缺乏對一些網絡行為倫理性質的認識,他們更多地是從獵奇心理出發考慮網絡問題。”貝靜紅認為,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華東師大科學院博士研究生楊治平新近完成的《大學生網絡道德狀況調查》呼應了貝靜紅的觀點。在他的調查中,21%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對自己的心理健康帶來了負面影響,這一數字比2001年增長了17個百分點。57%的大學生承認在網絡上抄襲過論文;75%的大學生習慣從網絡上下載盜版音樂和軟體;50%的大學生在網絡上講過髒話;甚至有11%的大學生承認有過虛擬性行為。

  青少年網絡道德如何構建

  早在2001年,團中央、教育部、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等就向社會推出了《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用“五要五不要”簡明扼要地提出了我國第一部面向青少年的網絡行為道德規範。然而,貝靜紅在調查過程中,卻發現不少年輕人對《公約》的認知相當匱乏。

  調查中,41.2%的大學生表示“從沒聽説過《公約》”;40.4%的大學生表示“聽説過,但不知道具體內容”;3.3%的大學生表示“內容知道一些,但沒遵守”;只有8.8%的大學生回答“熟悉其內容,並努力遵守”。

  對此,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秘書長郝向宏表示,《公約》在提出5年後,遭遇這樣的認知狀況,既有些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郝向宏認為,調查發現青年人對《公約》及相關的網絡道德重視不夠,主要是因為從整體上看,我們當前還處在網絡發展的初步普及階段,對網絡道德進行充分認知和理解需要一個過程。這就好像在經濟剛剛發展的時候,人們往往對環境保護不太重視,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遇到環境的約束,這時人們就會認識到環保非常重要,這是個自然的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來説,雖然《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其中的內容,已經自覺不自覺地滲透到青少年網民和整個社會中。”郝向宏舉例説,《公約》提出“不隨意約會網友”,在幾年前還是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但現在隨着網絡的普及,大家一約就去見網友這種情況已經比較少了。《公約》中“不沉溺虛擬時空”,也是對當前越來越熱的青少年“網癮”問題所提的一條很有前瞻性的要求。

  隨着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從Web1.0版本進入到現在的Web2.0,增加了很多互動式的內容。郝向宏認為與之相應的《公約》也可以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比如怎樣面對博客問題等。他説,《公約》的提出雖然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通過宣傳和倡導,可以使青少年心中始終有根弦,保持正確的網絡是非意識。

  除了推廣《公約》,近年來,團組織也在不斷探索更加深入有效的引導辦法。今年2月26日,團中央、教育部等共同啟動了“中國青少年綠色網絡行動”,從綠色網絡內容、載體、場所、人才、組織、産業6個方面加強青少年網絡文化建設。3月底,中國青少年綠色網絡行動組委會聯合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等又啟動了全國青少年“美德網上行”主題活動。在中青網、人民網等100家網站上推出《網絡美德排行榜》,接受廣大青少年的點評和推薦。

  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網絡的開放性和道德約束存在一定的矛盾關係,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只有在互動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探索、調整,找到一種平衡,這樣才能推進青少年網絡道德的建設,使之適應不斷發展的現實狀況。(記者 謝洋)

責編:吳田甜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