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中秋,“不遺”重“申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11日 14:00 來源:CCTV.com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中秋將至,中秋的話題也應景而熱。而今,中秋就有望進“世遺”成了國人熱點話題。報載:由中國新聞網等單位9月8日宣佈,將於今年中秋前正式啟動申報世遺程序。至今,網簽名贊成中秋申遺的網民人數已達73萬人,而“中秋申遺”將由國家文化部直接進行。“中秋申遺”既回應了不久前媒體關於“端午申遺”被別國爭拔頭籌的話題,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國人尊重民族文化珍惜中華文明的熱情,實屬好事一樁。

  筆者認為,“中秋申遺”涉及保護國家民族文化遺産固然需要,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中秋不遺”似乎更重過“中秋申遺”。

  “中秋不遺”,就是指對中秋節的含義不能遺忘。何謂中秋節?1999年出版的《辭海》雲:中秋節,俗稱“團圓節”。主要成為人們團聚和娛樂的節日。或因如此,中秋節就有人月共圓的希祈。世代以來,人們都希祈在農曆八月十五這個月亮最圓的時刻闔家團聚,親人團圓,共邀明月。因此,“人圓”是慶中秋的關鍵詞,也是人們矢志不移努力的方向。

  謂之“中秋不遺”,就是要記住“月有陰晴圓缺”。而今,即使歷經27年的改革開放,總體而言人民生活已有顯著改善。但是,貧困人口仍然不少。前不久,民政部部長李學舉在7月5日全國民政工作年中分析會上説出一組數字:中國農村目前還有絕對貧困人口2610萬人,低收入人口4977萬人。(見中新社2005年7月5日電)

  數字表明: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2610萬人佔農村人口比重為2.8%,低收入人口4977萬人佔農村人口比重的5.3%。這合共7587萬人口已佔農村總人口8.1%。(見《北京青年報》2005年4月22日)就是説,時下100個農村人口中,已有8個多一點處於貧困或相對貧困狀態。這就是中國農村時下的狀況。在西北某些地方,農村貧困狀況可能會更明顯一些,人們對此感覺會強烈一些。這部分人,恐怕會時時有壓抑感,在中秋之時,也會感到“不圓”感。

  其實,在沒有列入貧困範圍的人們當中,也由於企業轉制、生病或天災人禍等原因,陷於困境,極需當地官員伸出溫暖之手,補自己“殘缺”的問題,這也是錦上添花比不過雪中送炭的道理。此外,近年不少百姓對中秋的批評日漸增多。近來,“天價月餅”就成了緊揪政府和百姓心窩的話題。筆者近日點擊互聯網站關於“天價月餅”的網貼竟達32170條,網民關心“天價月餅”可見一斑。9月1日,深圳市四個政府部門罕有地召開銷售“天價月餅告誡會”,宣佈對銷售“天價月餅”的商家處以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人們還看到,最近國家發改委專門發出紅頭文件鄭重其事要求給過度包裝的月餅“瘦身”,對“天價月餅”叫停。“天價月餅”的出現,除一些無良商家的商業炒作外,也在一定程度上照出社會的弊端。在“天價月餅”冒出的背後,其實也折射出一些官員、一些人們對中秋本意的“遺忘”。

  因此,“中秋不遺”已十分明顯地擺在人們面前。解決“中秋不遺”,促進萬民同樂是人民的希祈,也是社會和諧的需要,更是官員的責無旁貸。“中秋不遺”,就要地方官員“每逢佳節倍思親”,為困難戶過節排憂解難,為老百姓辦實事好事;“中秋不遺”,還要求各地官員想問題辦事情都要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把解決群眾就醫難、讀書難、就業難問題當成自己的要務,並努力出成效,讓群眾設身處地感到“月圓”,感到開心、滿意。

  記得,全國模範信訪局長有一件感人肺腑的事。一天,泰州市政府門口跌跌撞撞走來了一位面色枯黃的老人,他跪倒在地上,身上到處都沾滿了嘔吐物,散發着一股股難聞的酸臭味。他叫孫玉寶,是裏下河貧困村的一個孤寡老人。前不久,他身患胰腺癌,無錢做手術,絕望中來到這裡,只求死後政府能為他買一身壽衣。 張雲泉望著老人哀傷的眼睛,喉頭髮哽,一把將老人從地上抱起來,一直走進信訪局的接待室。他用濕毛巾為老人擦乾凈臉和身上的污穢,又端來一杯熱茶,送到老人的嘴邊,看著他一口一口地喝下去。隨後,他叫來一輛三輪車,把老人攬在懷裏,坐上車,送進了醫院,接着他四處奔走,為老人籌集醫療費。 終於要手術了,老人紅着眼圈對前來看望的張雲泉説:“醫生要求直系親屬簽字,我沒成家,無兒無女,咋辦”?張雲泉握着老人的手輕輕地説:“共産黨的幹部都是人民的兒子,我就是你的兒子。這個字我來簽”!老人淚如雨下。 手術做了5個小時,張雲泉在手術室外等候了5個小時。隨後的日子裏,他和同事們每天給老人送去可口的飯菜,幫他洗頭洗澡。那年中秋節的晚上,張雲泉沒有回家吃團圓飯,下班後匆匆上街買了月餅,趕到病房。老人望著月餅,張了張嘴,失聲慟哭…… 。出院那天,張雲泉領着信訪局的幹部到醫院為老人送行。老人拽着張雲泉的手久久不肯松開,含着淚反復地念叨着:“你讓我實實在在地看到了還是共産黨的幹部好啊!我要把這些告訴全村的人”。(見新華社2005年4月6日電)這樣的“中秋不遺”當然牽動人心,當然會形成感染力、向心力,當然會令人難以遺忘。

  “中秋申遺”爭得了中華文明和民族遺産值得肯定,但“中秋不遺”更會贏得民心,更需廣大官員認真踐諾。因此可以説,中秋,“不遺”重“申遺”。 (作者:亦菲)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春天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