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9日 14:28 來源:
無論是否有用,一個學者如果不能通過外語統一考試,那麼他在晉陞職稱時就會遇到很大麻煩,因為“考外語”目前還是評定學者職稱的兩個硬體之一。這種各行各業“一刀切”的職稱評定體系在政協第九屆山東省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受到批評,有委員指責其“惡化了中國人才的成長環境”,其負面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我們在網上經常看到,關於學不學外語的爭論不絕於耳。有的人主張,讓外語從神壇走下來,並讓它消失。他們認為中國人的漢語水平正在下降,連國語學不好,談什麼外語;也有人主張,繼續維持英語的神聖地位,讓它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實,英語也好,其他語言也好,都是一種語言,都是根據一個國家的需要而設置的。比如改革開放之初,我們與外國人打交道,要融入國際社會,需要許多更多懂外語的人才。於是外語適應當時的形勢,很快升溫,成了證明一個人才能的標誌。這種制度適應了當時的形勢,因為只要把它放在很高的位置,才能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才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就像許多制度在經歷十幾年後需要根據形勢的變化進行修訂一樣,外語學習制度也應該與時俱進。我們應該根據國家當前的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科領域制定不同的外語需要標準。而不是人人都必須懂外語,不懂外語好像就不是人才,就什麼也幹不了。這種制度,確實摧殘了許多人才,也影響了許多學科的發展。因為我們的人才不應該什麼都懂得。就比如學習國外的先進理論或技術,有某個領域專門的外語人才就可以翻譯這個領域的著作,沒有必要人人都得學外語,把外語放在比漢語優先的位置,無論從什麼角度講,都是不合適的。
過猶不及。把一門學科捧到天上去,是對知識的不尊重。表面上看是對外語這門學科的尊重,實際上對其他學科的不重視。因為許多人在其他學科學得很突出,但我們在填表時,卻總有一欄“外語水平”。為什麼不問一下其他學科,好像歷史、地理學得好無所謂,好像漢語學不學也不重要。而且好多人因為在外語上學得不好,影響了在專業領域的發揮。
但我們並不主張廢除外語學習,而是主張有退有進,讓它回到合適的位置。比如外語人才的外語水平應該提高,可以從中學甚至小學就有意識地培養一部分外語人才,而在其他領域可以降低外語的標準。更不能在職稱評定、人才考核中,動不動就拿外語做標尺。這是不符合人才成長的規律的。因此,我們應該組織各行各業的專家,對外語進行科學的論證,看在基層是不是需要人人都學習外語,是不是非得用外語評價幹部。
因此,我們主張,外語還是要學,要改進學習方式和手段,要以用為主,不能為了考試而學習;外語應該走下神壇,回到應該的、本來的位置。它更不應該成為手銬,成為攔路虎,成為影響人才成長的制約因素。
這個問題,是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許多人都在等着答案。(作者:王君文)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