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攻關組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27日 09:31)

  科技日報消息(記者 范建 / 實習生 張紅菊):這個獲得一等獎的“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攻關項目組”,可能是所有獲獎者中涵蓋人數最多的一個群體,由313個科研單位、1125名科技人員組成。雖然他們協作完成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項目,獲得“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可他們中的大多數單位和個人沒有在媒體上露過臉,更沒有出現在人民大會堂的頒獎臺上。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中國農科院院長翟虎渠博士是位遺傳育種專家,但他也當過農民。他最能體會育種人的艱辛和農民對種子的需求。他説:“為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産量翻番,農業需要更多、更好的品種。但沒有全國一盤棋的科研大協作,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榮譽。”

  神奇的“北京小黑豆”

  多少年來,我們的作物品種越來越單一,因為,瞄準高産,將促使科技人員追求新品種。於是,另一個局面出現了,原先4萬多個水稻品種,現在卻不到70個;小麥品種從10000個降到400多個;山東省的花生品種上世紀60年代有470個,現在只有15個。由於各國推廣新品種,整個世界就有74%%的品種喪失。

  這個故事很能説明問題。1950年,美國14個州種植大豆,突然爆發孢囊線蟲病,使得數億美元泡了湯。由此,人們發現,單一品種對外界的抵抗能力太弱。於是,美國從全世界大豆資源中尋找抗孢囊線蟲病的材料,沒想到,他們竟從中國的“北京小黑豆”中找到了抗病基因,美國大豆劫後余生,正是得益於那些被遺棄的舊有的種質資源。

  董玉琛,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課題主持人,她見證了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的全過程。她説:“這個故事説明,種質資源是基因的載體,基因一旦丟失,品種也就消失。”

  從50年代,農業科技人員大規模雜交育種,高産優質的雜交品種迅速在中國土地上廣泛種植。隨之而來,是大量的農家品種被淘汰。淘汰了舊品種,也就意味着品種的消失。基因沒有了,就會出現美國大豆災的一幕。

  董院士説:“中國農科院國家種質庫裏保存着33.2萬份種子,有一半以上是中國古老的地方品種,老品種産量雖然不高,但老品種含有的優良基因可以利用。挖掘和培育新的品種基因,就能使我國獲得更多的高産、多抗、優質新品種。”

  把根留住

  1981年,我國開始了搶救農作物種質資源的行動。組織全國農業科研人員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對野生種子進行大範圍搶救、收集。在雲南省80余個縣、在神農架、在海南島、在新疆等地,進行野生資源、近緣植物考察—收集—搶救。這一行動持續了20年之久,收集的農作物種類達180種5.4萬份,挽救了一批優質、抗性好的農家品種,還發現了眾多有潛在價值的野生近緣種。查明了中國84種農作物分佈的規律,標注了重要糧食、油料、蔬菜、糖等84個農作物種類具體的地理分佈。收集野生大豆資源6708份,佔世界總數的90%%以上。

  項目組另一重大發現,是將世界公認的野生稻分佈北限向北推移了3度14分。在我國北緯25度以北新發現了8處野生稻分佈點,共收集種質資源6766份。

  上千名科研人員跋涉在祖國的山山水水間,在野外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找回了即將消失的上萬份種子。每一個作物的分佈點,都留下了他們的腳印與汗水,有的還付出了鮮血和生命。他們説:“為了祖國,我們要把根留住!”

  種子在這裡延續

  全國各地農科所收集的種子已有幾十萬份,科技人員用保存中藥的方法,放在一個個抽屜裏,編號備查。可是,種子從成熟的那一天起,生命就開始逐漸衰亡。幾年不種,就會死亡。科技人員平均每隔一兩年就得把種子拿到地裏種上一次,收穫後,再拿回庫裏,然後把老種子倒掉,裝入新種。目前,國家種質庫長期保存的種子達33.2萬份,居世界首位。33.2萬份種質中,中國特有的地方農家品種就佔了一半以上。

  可30萬份種子需要更新,每份至少1千粒。種子復種,年復一年,這是個天文數字呀,可他們一幹就是20年。他們為每份種子辦了“身份證”,編撰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目錄共60冊5000余萬字。

  這是我國第一個現代化國家種質庫。從各地收集來的種子陸續搬進新家。每粒種子的壽命從過去的3年延長到50年以上。種子,在這裡延續。

  我們為種子而歌,我們為尋找、保存、延續種子的科技人員而歌。是他們的智慧和勤勞,造就了中國第一“種”。

責編:復蘇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秦白系列大白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2004/02/27/ 09:28)
  • 一號文件解讀 讓科技進步成為農民增收支點 (2004/02/11/ 10:34)
  • 天津一中西醫結合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02/19/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