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敘事詩“周國知之歌”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08日 13:59)
●長篇敘事詩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李 全 茂
一
從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
在上海秘密召開,
到五星紅旗
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蓬勃開展,
到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偉績;
偉大光榮的中國共産黨
培育出了千千萬萬的優秀兒女。
為了祖國的富強,
為了人民的利益,
他們流血犧牲?前赴後繼,
他們勤政為民,大公無私,
他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一代代,
一批批,
一個個,
匯成了浩瀚無垠、星光燦爛的銀河系。
如今,這銀河系裏又升起了一顆
明亮的新星,
黨的隊伍裏又飄揚起一面
鮮艷的旗幟。
他,就是宣恩縣椿木營鄉的民政辦主任,
優秀共産黨員 周國知。
二
他忍著初春的寒意,
帶領鄉親們下河挖沙,
他冒著生命危險,
和鄉親們一起上山採石,
他攀著崎嶇陡峭的山道,
把一袋袋五十公斤重的水泥,
扛到一百多米高的山脊。
終於在兩村之間的峽谷之上,
架起了一座兩米寬的橋梁
那曾經奪去一條條群眾生命的獨木橋
成為歷史。
為了紀念這座橋的建造,
也為了讓子孫後代記住造橋人的名字,
鄉親們把一塊精心打造的石碑
在橋頭豎起。
上面鐫刻的第一個姓名,
就是周國知。
周國知聽到這個消息,
覺,睡不安穩,
飯,吃不下去,
他想:
為群眾排憂解難,
是黨員幹部的職責,
是我們的分內之事。
共産黨人的功德碑
不應該矗立在橋頭,
應該樹在群眾的心裏。
他在群眾不注意的時候,
悄悄來到橋頭,
磨去了石碑上自己的名字。
他苦口婆心
推廣地膜覆蓋技術,
使鄉民的苞谷産量翻了一番;
他千方百計
組織群眾種植加工藥材,
使許多家庭的年收入達到了四位數字;
他積極推廣
土地租賃的典型經驗
使勞力外出打工的家庭也能喜獲豐收;
他土洋結合,
採用科學有效的“災情預警”辦法,
大大減少了自然災害給群眾造成的損失;
但他卻從來不爭什麼職務,
什麼級別,
什麼榮譽;
有人勸他也“活動活動”,
走走關係,
職務也好往上提提,
他説:
“我們應該關心的
是百姓的事情辦好了沒有,
而不應該是自己官做了多大,
職升了幾級。”
在共和國最基層的民政崗位上,
他沒有任何怨言,
始終是那樣的熱情,
那樣的積極。
三
在周國知的衣兜裏,
經常裝著厚厚的筆記本子。
上面密密麻麻記載的,
全是困難群眾的名字信息。
誰家缺糧,
誰家少衣,
誰家的灶裏沒柴,
誰家的房子漏雨,
本子上都記得詳詳細細。
他一隻手電,
一雙膠鞋,
一個背簍,
一身風雨,
常年奔波在村村寨寨,
山背山脊。
為困難群眾送去地膜
送去燒柴
送去口糧
送去種子,
送去黨和政府的深清厚意。
馮卓然老人無錢買糧,
周國知送他40元錢,
讓他買了一袋麵粉
兩瓶菜油,
也買回一臉的喜氣;
一股濃濃的菜香飯香,
開始飄散在老人家裏;
楊興家數九寒天無柴生火,
周國知送他50元錢,
讓他買了一挑子木炭,
也買回一身的暖意;
紅紅的炭火,
驅散了他家颼颼的寒氣;
胡孟軍家種田買不起肥料,
周國知送他一百元錢,
讓他買了三袋子化肥,
施到麥田菜地,
他家的麥苗油菜,
才開始由黃返青,
出現了喜人的長勢;
像這樣的雪中送炭,
這樣的幫扶救濟,
他不知幹了多少回,
做了多少次。
他用的不是公款,
也不是社會的贈與,
而是他從每月微薄的工資裏,
省吃儉用,
縮衣節食,
----一分一厘地攢起。
妻子看他過度勞累,
又捨不得喝,捨不得吃,
挺棒的身體,
一天天消瘦下去。
她殺掉還沒有長大的豬,
送去讓丈夫改善生活,
補養身體;
可國知卻把這些豬肉,
送給了困難群眾
----自己的那些“窮親戚”。
他説:
“看著他們在喝稀飯,吃鹹菜,
我們怎好意思把肉菜
吃進口中,
咽到肚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