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正文

[時空連線]揭密中國探月工程(上)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2日 15:46)


探測軌道圖

  CCTV.com消息(時空連線):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主持人:接下來介紹一下我們演播室的三位嘉賓,我們現在請到演播室的三位嘉賓也是中國探月工程最核心的三位負責人,現在坐在最左邊的是繞月探測工程的最指揮欒恩傑,您好。中間這位是繞月探測工程的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您好。我們右邊這位是繞月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

  三位其實做的工作,按照他們給我們介紹也非常有意思,就是説總指揮管的是繞月工程要做什麼,孫院士管的是怎麼做,而我們歐陽院士管的是這個繞月工程為什麼要做。觀眾問的非常多的一個問題,説現在探月工程和我們在去年已經成功的“神五”,這兩個系統哪個更難一點兒?

  欒:我們要探月,要繞月,首先這個技術,第一步是依靠我們國家航天4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其中也包括去年載人航天所取得的技術成就。但是由於探月的距離相當遠,飛行時間比較長,所以它也有和載人航天的不同的特殊性。第一,它的特點就是走出更遠的距離,要走出38萬公里到40萬公里這樣的情況,通訊聯絡就和你在地面的附近變成很大一個區別,除了有載人航天這套系統以外,還要加上科學院的幾十年對天文觀測所建立起來的一套觀測系統。

  主持人:也就是説最難的地方就是在於月亮離地球遠。我們知道楊利偉上天的時候,距離地面300公里,我們現在最遠的衛星能距離地面多遠?

  欒:現在我們的衛星是七萬公里。

  主持人:一下子到38萬公里,多了好幾倍,這好幾倍的路程會使系統變得很複雜嗎?

  孫:是,比方説咱們倆説話,咱們現在坐這麼大的距離,我的聲音你就能聽見,假如你再坐離我更遠一點兒,我還拿這個聲音説話,你就聽不見了,這樣的話我們地球把這個衛星發射上去以後,你聯絡不上,就等於把東西丟了。

  主持人:它就回不來了。

  欒:到月亮上以後,它要及時被月亮捕獲,不然擦肩而過,如果剎車剎不好,撞了月球,太快了擦身而過,所以這個軌道設計就是我們一個遠和近之間的很大的差異,

  歐陽:它的表面上幾乎是超高真空狀態,所以造成有太陽的地方,熱的130、150度,旁邊的陰影卻是負150度,所以那麼嚴酷的環境,也是我們各方面技術發展的必須攻克的第一步的堡壘。

  欒:我們的産品,我們的系統和儀器都要承受住這樣一個大的溫度循環。

  主持人:説這個距離遠的事,好比説我們開車,一般觀眾想距離遠近不是個事,只要有車,我10分鐘我們可以開到木樨地,我花一天不就開到上海了嘛,飛行器也這樣,比如説你先發射十來分鐘到了楊利偉那300公里,多花點兒時間不就去月球了嘛?

  欒:比如你開汽車,你説到上海可以走,但是路上有很多輔助性設施在保證你能夠從北京開到上海,這些保證措施,作為衛星來看它自己全帶著走,路途越遠,它的負擔越重,如果路上沒有加油站,我看你走到,恐怕走到濟南就差不多了,就該加油了,你可能就得停在那兒了。

  主持人:您讓一個車帶著加油站走是比較難的事情。我還看到有一個觀眾提過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問題,説咱們地球到月球38萬公里是直線過去還是繞啊繞過去?

  欒:比如地球和月球咱倆都不動,像你説的,咱們就這麼走。可是月球在走,地球也在走,那麼怎麼設計好的軌道呢,世界各個國家都設計了很多獨特的軌道,比如説你是到上海去,這叫時間最短的路程。還有一個,就是我耗油最少的路程,還有一段路是最舒服的路程。

  歐陽:説到38萬公里是指月球跟地球的平均距離,因為月亮繞著咱們地球轉,有的時候遠,有的時候近,平均起來是38萬公里,可你從地球要走到月球上去,可不只走38萬公里。恐怕要走40、50萬公里呢,因為你得自己繞著地球轉幾圈,加速,然後再奔月球,到了月球還得繞幾圈,慢慢慢慢的讓月球給抓住,而且最後要調整到通過南北極去轉,這段路走下來,可不只38萬公里。

  主持人:我也想到咱們下一步説先繞著月球走,還要在月球降落,我突然覺得這事有點兒困難了,因為你想楊利偉的飛船回地球的時候,著陸場好多人保障,這還是地球呢,這要去月球,那個著陸場也沒人看著,這是不是挺難的?

  欒:我們現在説的繞落回,首先是繞月球進行探測,然後我們放下去探測器在月球表面進行科學活動,第三步要取回一部分樣品,返回到地球,整個這個過程是無人的,現在我們是做的探月工程的第一步的繞月工程。人類第二步是什麼呢,人要上去,我們可以稱為登月過程,第三大步就要駐,這個駐是馬字旁加個主,就是有東西在那裏面,長期有人關照,另外美國科學家們研究一個人類生存的環境,那裏面和地球差不多的一個封閉的環境,有水,有空氣,有植物生長。


探測軌道圖

  孫:落什麼地方,歐陽院士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

  主持人:落在哪兒,歸您來確定?

  歐陽:這可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我們要優選出幾個地方來,首先第一,那個地方比較平坦,我還得保證在一定的範圍內,你不會掉溝裏,不會掉到山崖裏頭去,第二,你那個地方有很多科學問題值得做。第三,這個地方也可能就是今後你準備要建基地的地方。

  主持人:月亮上有特平的地方嗎?

  歐陽:有,你看到月亮上的陰影,我們叫海,名詞可好聽了,雨海、靜海、風暴洋,其實這都是非常開闊的大平地,但是這裡面可砸了很多坑,密密麻麻的。然後你必須選擇這裡面集中的科學問題進行探測,所以一定得選個很好的地方,挺難的。所以最後來確定在什麼地方落,我們還要派月球車在月球上進行考察,還得行走,當然怎麼做,我不懂,這得孫總來解決。

  主持人:孫總,其實大家要問您的最集中的一個問題是説為什麼咱們現在還是決定派個機器人上去,咱們楊利偉都能上天了,不能把楊利偉送月球上嗎?

  孫:主要的問題就是我們火箭的能量將來需要徹底解決,因為楊利偉上天再回來,和假設我們送一名我們國家的宇航員從月球起飛到月球去,他得落下,在月球落下,到了月球落下人不能留在那兒,工作幾天以後還要從月球再回來,回來以後到地球,完了再落下,這樣等於説在地球上做兩個反復,這樣大的能量都要由地球一起飛的時候,就要帶去,這件事還需要一段時間。

  欒:我們還沒有能夠使人回來的火箭,如果現在去呢,我看有能力去,但是是單程票。

  主持人:楊利偉回不來這也不行。

  欒:我們新一代的火箭正在做,我們要做無污染的火箭,綠色火箭。同時我們推力要大,大到一千噸左右。就是這種能力還有限,還要加大我們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宇航員實現登月。

  主持人:估計還要花多少年能做到這一點?

  欒:如果今年可以立項的話,我們可以在五到八年左右完成新一代火箭的研製和實驗任務,再新一代的宇宙火箭研製,還要一段時間。我對宇航員登月球的時間表並不樂觀。

  主持人:要等20年的話,我看楊利偉到那兒可能歲數就有點兒大了。我們現在飛船,我們叫飛行器,它可能包括有一個月球車落到月亮上了,接下來我們要幹什麼,要看什麼呢?

  歐陽:我們準備埋一個地震儀下去,砸了一塊大石頭也會引起震動,它都會記錄,提供了我們一些關於月球內部的什麼結構的一些信息。另外,我們還要放一個測月球的雷達在上面,這樣我們可以測出來這底下究竟是什麼,所以要幹的活很多,我們很想設置一個天文望遠鏡,在月亮上對天觀測,可比在地球上好,因為沒有大氣干擾。有一個月球車還得走下來,到哪兒還得要測量,還得要做點兒分析,一路走一路幹活,幹到它生命的終結,不讓他們回來了。

  主持人:觀眾非常感興趣有一點,説我們要到月球上找新的能源,就是氦-3,這個事情究竟是一個基本的幻想還是説的確有一天我們能夠利用月球上的能源?

  歐陽:月球很可能是要為今後的地球能源的需求提供一種安全的、清潔的、上萬年的能源保證。這個不是一種幻想,今後解決整個地球能源的前景,大家都寄希望於可控核聚變,而可控核聚變的一種很安全的、很有效的燃料是氦-3,月球樣品的分析,證明這裡面確實儲存著比較豐富的氦-3,現在我們就想幹一件事情,別人都沒做過的。

  主持人:包括美國人都沒做過的。

  歐陽:我們把全月球的那層土層的厚度,大致把它測出來,我就可以估算一下到底月球上有多少氦-3,給科學家提供一個基本的數據,有人計算過,説一百來噸就可以解決全球的能源需求,月球上有多少呢,大概有100萬到500萬噸,但是到氦-3如何在月球上提出來,再送回地球,價值有多少,比如要不要用一噸汽油到上海,拿回來半斤汽油回來,實際上很多國家已經提出各種各樣的設計,像剛才説的氦-3,還有很多金屬資源,簡直我計算下來,初步估算下來,地球上沒法跟它比的,太多了,太好了。

  主持人:您有沒有想過您有一天上月球上做一下研究?

  歐陽:月球上的石頭,我看過不少,現在我估計沒有能力能夠親自踏上月球的月面,但是對我來説,我每天都想到,我在月球應該做什麼,幾乎已經佔據了我幾十年的時間。應該説幾乎都夢係月球了。

  孫:不過我信我們搞工程的,在這個問題上,首先是給科學家建造一個平臺,我簡單來講,就好像有點兒把歐陽先生的眼睛送到月球表面,叫他在那兒看,第一步。第二步,把歐陽先生的眼睛落到月球表面上,讓他在表面上看。

  主持人:把他的手帶上去。

  孫:第三步,給他拿回點兒東西,叫他在地球上研究。

  主持人:您最盼望在月球上看到什麼,解決您心中存在幾十年的疑問?

  歐陽:月球是怎麼的,它跟地球是同齡的,是被抓過來的,是它親生的兒子還是一個養子,還是一個兄弟姐妹,或者月球也有它的父親和母親。我很希望知道的是月球它正格的演化過程,月球實際上已經早就終結了它的生命了,在46億年生成,31億年就終結了,老的已經不能動彈了,它內部已經全部衰竭了,就固化成一塊大石頭一樣,但是即使是這樣,畢竟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個衛星,它是離我們最近的天體,是我們跨出,跨向宇宙的第一步的門檻。所以我很想,我們國家在他們整個繞月工程,在他們兩位的領導下,我堅信會取得非常圓滿的成果。

  好,非常感謝三位接受我們的採訪。

責編:張麗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