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26日 16:16 來源:
改革開放以來涌現的中國民企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一支生力軍。然而,全國工商聯合會今年7月公佈的《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顯示,民企平均壽命只有2.9年。資料顯示,中國每年新生15萬家民營企業,同時每年又有10萬多家倒閉,有60%的民企在5年內破産,有85%的在10年內滅亡,其平均壽命只有2.9年。民企的短命現象令人深思。
民企的發展與外企涌現一樣,都是改革開放的産物。十六大以後,國務院出臺了扶持非公有經濟的政策,各地都加大了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扶持,很多省、地、市縣都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民企的優惠措施,很多地方甚至把民營經濟發展當作地方政府的主要考核指標。其中,筆者所在的廣東,近年來幾級政府均以紅頭文件下發扶持民營經濟的優惠,每年均召開民營經濟總結表彰會,地方領導經常到民企中調研現場辦公,許多民企老闆已推選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乃至人大、政協的兼職官員,民企的地位不可謂不高,民企發展氣候不可謂不宜人。按理,民企似應“如魚得水”,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暢游長大,為何壽命僅只“2.9歲”?無疑,民企的發展靠政府扶持是必要的,但是,市場經濟不等於計劃經濟,市場經濟是自負盈虧經濟,也是競爭經濟。企業生存離不開競爭,在千帆競發中,惟“適者生存”,這應是常識。因此,民企的短壽應拷問民企自身: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真正學會駕馭自己沒有?
民企短壽,短在那裏?全國工商聯的《民企發展報告》就指出,民企短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民營企業家的素質滯後於企業發展壯大過程。這個分析不無道理。人們看到,第一代民企老闆,都是個體戶,文化和綜合素質不高。許多民企缺乏了長遠眼光;經營方式或習慣老一套;沒有善於從法律層面去保護自己,沒有注重運用政策資源,當地資源去發展自己;遇到難題,喜歡走“上層路線”,巴結政府官員去“搞掂”;遇到金融風險或市場波動就顯得一籌莫展。現實生活中,還時常見到這樣的狀況,不少民企老闆把揮霍當成慣例,把黃賭當成新潮,把送禮當成企業公關等。數月前,一則“山西煤老闆一次性團購20輛悍馬”的傳聞在民間引起轟動,也讓公眾對煤老闆的生活浮想聯翩。 8月30日晚,在太原市陽光大酒店門前,就停着一輛帶有美國軍車血統、號稱“越野之王”的悍馬。 “它像坦克一樣高大霸氣,150萬一輛,經常來我們這裡消費的就有七八輛。”酒店服務生在羨慕中又透着自豪,有時候這些車主會把鑰匙扔給他,讓他代為泊車。 除了悍馬,服務生聲稱,他至少還見過4輛本地牌照的勞斯萊斯和賓利。他甚至能説出每一輛車的型號和價格,“最便宜的460萬,最貴的超過1000萬,其中有三輛是拍賣會上的絕版車。”而這些車的主人多為煤老闆。(見《世界商業評論 2005年9月16》可見,社會上不正之風污染着民企,而民企不良手段又污染着社會,這就註定一些民企短命。因此,民營企業家素質決定着民營企業的前途。不少地方發展興旺的民企幾乎都看到了有頭腦有文化有素質的企業家在掌舵;而一些短命的民企,也常常可以從中看到掌舵人素質的缺陷。反觀當選為重慶市政協副主席的尹明善,就是一位有頭腦有作為受到公眾歡迎的民營企業家。由歐洲貨幣(中國)與企業公民工作委員會共同編制的《2004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公佈,尹明善以1180萬元的捐贈額名列第20位,從而成為重慶市惟一登榜的慈善家。(見《重慶晚報》2004年5月9日)。
任人唯親也是民企短壽之因。許多民企,都實行家族管理。從企業領導構成看,民營企業子承父業的組織形式有所轉變。資料顯示,2002年全國民營企業中有限責任公司已達170萬戶,上市的私人控股公司有200多家。目前,民營企業中設立股東大會的超三分之一,設立董事會的超半數,設立監事會的也有四分之一多。這就説明民企家庭化仍唱主角。(見中新社2005年9月13日電)誠然,家族管理不僅在中國,在國外並不鮮見。但是,即使國外由家庭管理的企業都十分注重通過入股的途徑吸納社會精英。反觀時下一些民企,幾乎都是家庭一體化,惟親是舉的用人制長此下去,勢必會阻礙人才的涌入。重慶市著名的摩托車大王、55歲從商、10年奮鬥積累18億人民幣身價的尹明善在談到自身企業時也直言不諱説“用人惟親是最大毛病”。要用人惟賢,要做到賢親並舉,才能保證家庭企業成為百年老店。據説,尹明善採取了一套人才戰略:八分人才,九分使用,十分待遇。“這是一種機制,讓人覺得,走不如留下來好。”尹明善稱,“力帆能做大就是賢親並舉比別人做得稍好一點。”(見人民網2005年3月14日0)但是,民企能實行賢親並舉並非易事,往往要過家庭關和素質關。但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民企應是素質企業。只有任人唯賢才是振興企業真正的良策。因此可以説,醫治民企“短命”先要治民企“短視”。(作者:亦菲)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劉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