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憲春:205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十六大解讀)訪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許憲春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13日 14:45)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總量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在未來二十年乃至五十年內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帶着這一問題,記者採訪了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高級統計師許憲春。
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將達到35萬億元以上
十六大報告提出,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許憲春説,按照這一目標,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按2000年價格計算)將超過35萬億元。未來20年,中國經濟至少保持7.18%的增長速度。
從歷史經驗看,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高速增長期都持續了20年左右。之後,幾乎無一例外地出現了減速的過程。在過去20多年裏,中國經濟保持了9%以上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會不會也陷入同樣的怪圈?
許憲春説,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經歷了20年左右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後,確實都出現了減速的過程,但是情況卻不同。日本在經歷了高速增長之後,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長期處於低迷狀態;而除了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外,亞洲“四小龍”在經歷高速增長之後仍然保持不是太低的經濟增長率。中國與日本不同,中國的城市與農村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以2001年為例,排名第一的廣東省的經濟總量超過1萬億元,而排名最後一位的西藏只有139億元。城市化水平低,農村人口占中國人口的大多數;人口基數大,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偏低,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僅相當於同年日本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的2.3%。這些方面既是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許憲春認為,改革開放20多年,中國積累了相當的物質基礎;中國具有潛在的廣闊市場,蘊藏着巨大的需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的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同時,改革的突破和深化,將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強大的動力。這些因素決定中國經濟能夠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實現預定的目標是非常有希望的。
2050年: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200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超過意大利,躍居世界第六位。中國國內生産總值是否有希望趕上前五個發達國家?
許憲春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大大高於世界經濟平均增長速度,也高於發達國家的增長速度。中國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決定了中國經濟的世界排名前移、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例提高。1999年中國經濟的世界排名為第7位,2000年前移至第6位;2000年,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份額為3.4%,2001年提高到3.7%。
許憲春在分析國內外歷史資料和經濟增長因素的基礎上,對中國和目前經濟總量世界排名前五位國家的未來經濟增長率、國內生産總值以及中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進行了預測,得出以下基本結論: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將於2005年超過法國;2020年,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2050年,有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許憲春説,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2000年的5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的跨越是用萬億元作為臺階的。而從2000年到2050年的5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的跨越將是用10萬億元作為臺階。
GDP:一個需要辯證看待的指標
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需要辯證看待。
許憲春説,中國經濟在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會有一個緩慢減速的過程。但是,同樣比例的經濟增長率所代表的經濟數量是上升的,而且增長的質量將不斷提高。
許憲春認為,中國GDP的構成將發生重大的變化。比如信息産業、機電工業、金融服務業等,對於經濟總量的影響會越來越大。萬元GDP的能耗和固定廢物排放量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許憲春説,人均GDP是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標誌。即使到2050年,我國GDP躍居第二位,由於人口基數較大,我國人均GDP與發達國家仍然有差距。這説明了加快發展的艱巨性、長期性和緊迫性。
許憲春最後説,從趨勢上看,我們追趕發達國家的步伐越來越快。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基本實現現代化,中國正逐步向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邁進。(新華社記者 趙承)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