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央視網評] 何時才能走出GDP考核誤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5月15日 14:03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各地提交給國家發改委的“十一五”經濟增長目標普遍“趕超”中央,“數字出官”的舊觀念依然存在。為改善目前GDP結構不合理的現狀,新的政績考核標準應以增加就業和提高百姓收入為核心。(5月15日《新華網》轉《中國經濟周刊》)

  據《中國經濟周刊》提供的數字表明:國家在“十一五”規劃中,年均經濟增長率預期目標為7.5%。而在全國31個省市公佈的“十一五”規劃中,預期平均GDP增速是10.1%,最高的達13%,最低為8.5%,普遍超過中央提出的總目標1~2個百分點甚至更高。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地方政府沒有正確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和要求,存在誤解。為此,國家發改委在4月13日下發《關於請各地區科學確定本地區“十一五”時期經濟發展速度的通知》,要求各地區發改委加強對地市州、縣市“十一五”規劃和年度計劃編制指導,明確省級“十一五”規劃中的增長速度指標不得層層分解,避免層層加碼,引導各地市州、縣市科學合理地確定增長速度目標。

  一段時期以來,由於多種原因,一些幹部在實際工作中片面追求“以GDP為中心”,只看重修路、修廣場、城市亮化等“大工程”,以為蓋了幾幢高樓、修了幾條大路、照亮了幾條大街就是一種政績,卻沒有看到或是不願意去管居民區沒有路燈等小事,似乎繁華的外表足以掩蓋這些小小的缺憾。其實,廣大群眾最關心的往往是關係到自己生活的一件件小事,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辦好了,又何嘗不是一種政績呢?儘管上項目、辦企業、搞投資等“大工程”,能加快地方經濟增長速度,但如果為追求一時的經濟增長速度盲目上項目,容易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給後任者和一方百姓留下沉重的包袱。目前一些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區域,由於過於追求增長速度,過度開發,已經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若再按照較高增長目標的要求進行開發,勢必大大超出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帶來生態環境的更大破壞,削弱我國整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正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副院長陳清泉在今年兩會所言, 片面追求GDP,不僅可能斷送中國的四個現代化,而且可能誤導中國經濟走向經濟殖民化。

  由於原有的GDP核算制度被認為“結構不甚合理”,擔心地方官員不惜一切代價追逐經濟增長,所以國內不少專家學者呼籲要建立新的GDP核算制度。其中“綠色GDP”核算制度已經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認可並已開始了研究制定工作。 但由於“綠色GDP”核算制度還沒有真正實施,在十幾年的潛移默化中,當前GDP增長速度和總量仍然成為衡量各級政府政績的核心指標。為了使這個指標做得好看,有些地區從基層的鄉鎮以至於縣,都在“造數字”。河南省駐馬店某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村幹部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我們基層幹部對GDP已經麻木了,從來沒有真正統計過,都是隨意報的數字。”

  新形勢下,如何科學地衡量幹部的政績,對地方經濟繁榮、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既然用GDP指標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標準存在很多問題,新的政績考核標準應包括哪些方面?筆者認為:新的政績考核標準應該強調就業增長在考核中的作用。新的政績考核標準應該以人民收入提高為最高目標,應該包括就業率的提高和人民收入的提高。此外,在GDP指標中,應該適當削減投資的比例。國際上,GDP的提高中包含着合理的收入提高,因為人民收入很低時GDP很高的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而我們國家正好相反,GDP很高,不一定人民收入高。其實應當是人民收入高,消費就高,投資就能在消費的拉動下高速增長,最終實現GDP的高增長。總之,今後各地考核幹部的政績,既要看地方經濟建設的成果,又要看地方社會進步;既要看城市變化,又要看農村發展;既要看硬環境的加強,又要看軟環境的改善;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增長的總量,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要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又要看黨的建設的成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出唯GDP是舉的誤區。 (作者:劉純銀)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柳博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