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1日 13:36 來源:
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檢查發現,中國七大水系中劣五類水體佔三成左右,水體已經失去使用功能,成為有害的臟水,連農業灌溉都不行。以黃河為例,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污染的工業企業林立,廢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1月10日中國青年報)
七大水系就像一口大鍋,大鍋裏的水臟了,碗裏的水也乾淨不了。那些支流水域也難免污染,而且通過互相作用,大鍋裏的臟水絕大部分來源於碗裏。由於污染治理嚴重滯後,污水處理率偏低,不少企業未能實現達標排放,部分企業偷排偷放屢禁不止,導致每年排入大江大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加。隨着國家西部開發進程的加快,舊的高污染項目還沒有徹底治理,新的高污染項目又在西部上馬。一些東部污染企業紛紛涌入西部,加劇了黃河污染程度。這種“碗裏有了鍋裏滿”的流域性污染,使整個水系的水質都遭受不同程度破壞,應引起高度重視。
民謠曰:“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飲用灌溉;八十年代開始變壞;九十年代魚蝦絕代。”基本描述了上個世紀不同發展時期水質的變化。近年來淮河等大江大河治理水污染所花的代價,凸現出在經濟發展遭遇環境受污染的困境和制約性矛盾,決策者從而痛定思痛,在新一輪發展下決心不能再走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子。貫徹科學發展觀與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是靠幾次“環保風暴”就能奏效的,它需要全社會的參與,環保部門應該更多的走到綜合決策的前臺,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如果只滿足於事後處罰,則根本無力解決目前的大江大河受污染等重大環境問題。
有些企業把治理污染的責任推給政府,推向社會,認為全流域的治理不是哪一個企業所能承擔的,治污費用花了也是扔到水裏去。甚至僥倖的指望通過大自然的自凈能力,為河流污染現狀帶來改觀,而照舊向附近水域肆意超標排放。僅黃河流域約60%為劣五類水質,污染由地上波及地下,直接影響1.3億居民生活。事實證明,治污必須是全流域的,全方位的,全民參與,各方投入。老天不會隔三差五地下一場暴雨,為非法排污者打掃滿目污濁的作坊和不堪“污”負的水體。淮河邊的上老百姓説得好:“官勤則水清”,大流域要徹底擺脫污染的困擾,關鍵靠人,關鍵靠組織發動,關鍵靠各項法律制度的落實。
大江大河,不捨細流。對七大水系污染治理要靠流域內所有相關部門和企業的參與,治污工程好比做一隻木桶,少了哪一塊板都不行。當前我國已進入了環境污染事故高發期。由相當一部分重型化工企業建在大江大河附近,或是一些城市中心區,一旦突發環境污染事故就會造成重大影響。松花江和廣州的水污染事故再一次警示我們,善待大江大河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讓我們付出行動,為保護母親河而不懈努力吧!(作者:梁江濤)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