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9日 15:21 來源:
由於未按合同約定歸還來自銀行的國家助學貸款,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區的23名本科畢業生被中國建設銀行北京昌平支行告上了法庭。銀行要求解除雙方借款合同,並要求學生歸還所借款項的本金和利息。(《京華時報》2005年12月29日)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申請到助學貸款的大學生,畢業之後,開始還貸,是其分內的義務。畢業後玩失蹤,躲着銀行這個債主,就別怪銀行不留情面,將其告上法庭。
針對建行北京昌平支行的起訴,有人不以為然,覺得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經濟上比較拮據,有的甚至還沒找到工作,不具備還貸的條件。的確,這些都是事實。不過,暫不具備還貸能力,與拒不和債主打照面是兩碼事。中國建行不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商人”,刁鑽刻薄,故意欺負天之驕子們。如果這些欠貸的畢業生,能夠及時向銀行説明原因,約定一個開始還貸的日期,並保證讓銀行隨時聯絡到他們,建行可能去打這個討債官司嗎?
毋庸諱言,目前,“誠信”二字,還是我們這個社會相當短缺的一種資源。欠錢不還,在公開場合受到譴責,不等於在背地裏同樣受到譏諷。事實上,一些人以能借到錢而不用歸還為能事。前幾天,和同事喝酒。他是做學生管理的老師。談到借給學生的錢有去無回的話題,我們感慨良多。他借出的錢,除了拉下臉面硬追,幾乎沒有哪個學生主動歸還的,迄今學生還欠着他1000多元錢。本人也有幾次這方面的遭遇。在廣西讀書,一些本科生找我借錢,借條有,可到了這些學生畢業時,根本沒有和我聯絡的。也曾托他們的同學捎信的,少有音訊。去年曾有一個參加了工作的學生發郵件給我表示還錢,我回復了郵件,告訴他還錢的方式後,竟再也沒有消息了。現在供職的高校,借給學生的錢,仍然沒有收到一分本錢。昨天(12月28日)下午,一個學生回家,説錢不夠,跑到我家借錢,你説能不幫忙嗎?
很少有高校給學生開設還債(貸)課的;作為個人間的小額借款,為此打官司討債,似乎也不大現實。越是這樣,越是忽視了應有的還貸理念教育。有了錢款,能拖就拖,能躲就躲,能抹掉就抹掉的念頭一旦形成,無形中助長了一些年輕人的賴賬風氣。從這個意義上説,建行北京昌平支行為追討助學貸款,不管是訴諸於法庭也好,停止對石油大學北京校區的貸款業務也罷,既是他們的權利,更是對當代大學生開展的一次很好的“素質教育課”──不履行諾言,不僅要承擔自己的法律責任,還要殃及自己的師弟師妹們和母校的聲譽。一句話,和銀行玩捉迷藏游戲,得不償失。
銀行的這個“還貸教育”課固然上得不錯,遺憾的是,聽石油大學北京校區有關負責人的口氣,似乎不大在乎建行的停貸威脅,他們稱中行還在和他們合作。我真擔心,倘若幾年後所有的銀行都制裁你們該怎麼辦?
看來,接受“還貸教育”,決不只是那23個欠貸不還的畢業生,包括聯絡助學貸款的學校,也該一起跟着受受熏陶才是。(作者:劉海明)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