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28日 14:57 來源:
舉國關注的官員須在9月22日“大限”前夕撤資情況,終於有了一個權威的信息。據新華網9月26日電,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李毅中在9月26日召開的視頻會議上透露,據貴州、湖南、河北等9省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25日晚,共有497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負責人登記從煤礦撤出投資。這説明,在國務院8月22日通知精神鞭策下,不少省市區已把督促官員從煤礦撤資當成一件事抓起來了。“官資”從煤礦撤出,無疑是保障煤礦安全監管到位的一個關鍵。同時也説明,歷經連續發生的重大礦難悲劇,不少官員已有切膚之痛感,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有可能“正位”了。
但是,李毅中的“通報”只能説明部分省市情況部分官員情況,而不是大部分情況,更不是全部情況。李毅中“通報”中透露的兩個數字同樣令人不安。
其一,497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負責人登記從煤礦撤資,是指“貴州、湖南、河北等9省的不完全統計”。換另一句話説,儘管至25日晚全國已有27個省級單位向安監總局上報清理煤礦“官資”情況,但有18個單位是仍處於空白狀態的。空白單位佔總清理單位的三分之二。其二,即使已進行清理煤礦“官資”的27個省級單位,也只佔全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總數的87%,仍有佔13%的省級單位至今沒有“下文”。而這個“下文”會給人們帶來多種猜測:或者無動於衷,不當一回事;或者暗中清理,不敢公佈;或者阻力太大,無法將清理進行到底等等。事實上,關於內蒙古傳出的“寧願不做官也不撤資”狂叫的背後,媒體分析了一些地方官煤勾結的“內幕”情況:官員直接投資入股少,而官員家屬子女投資入股較多;官員出現錢投資入股少,而運用權力入股多;官員用真名投資入股少,而用化名入股多。個中,最難弄的是“乾股”,它是局內人十分清楚的,卻在賬面上往往是“無形”的。面對“撤資高壓”,他們以為抓住了“救命稻草”,以為上級即使鋪開全面檢查,也查無實據,奈何不了他們。僥倖心理使這些官員既不主動撤股撤資,也不表示自我檢查。而是以靜觀動,尋機避“風”過關。媒體從江西省煤礦安全監察局了解到,該局自查結果除一名6月份被有關部門查處的官員從煤礦撤資以外,沒有接到一例主動撤資的報告。在江西省煤礦行業管理辦公室,其綜合科的同志告訴記者領導都不在家,對於記者所提的問題也顯得諱莫如深,不予回答。(見《法制日報》2005年9月27日)為何對“撤資”“諱莫如深”?個中之“深意”人們也可以猜測幾分。因此,督辦“大限”紀律,就不能只響雷不下雨,不能只一陣過,需要拿出真抓實幹的態度,更需要“刺刀見紅”的作風。
謂之“刺刀見紅”,那是敢於碰硬敢於披荊斬棘的顯示。時下煤礦清理“官資”就是一場硬仗,有的地方甚至是一場“惡仗”。“刺刀見紅”,就要求相關機構相關官員敢於解剖“麻雀”,用典型啟發各地。實踐告訴人們,“撤資”,喊一千遍不如抓一個有代表性的點,這既是執行“紀律”之必須,也是“儆百”之警鐘。湖南婁底紀檢、公安等部門組成專案組,花半年時間進行調查。結果,查清了包括縣官在內32名參股分紅官員,並給予嚴肅處分。這樣,既教育了官員,同樣也震動了煤礦老闆,真正解決了問題,收到了效果。“如果發一個最後通牒就能制止官煤勾結,那反腐敗工作就不會如此艱難。”國家安監總局新聞發言人黃毅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説。在黃毅看來,制止“官煤勾結”將是一場長期而艱苦的戰鬥,“安監官員如不保持清廉,則監管制度必然形同虛設;即使安監官員未被‘拉下馬’,但如果那些手中掌管着審批大權的各個行業的政府官員紛紛‘濕了腳’,與礦主結成‘統一戰線’,安全監管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執行”。(見《第一財經日報》2005年9月27日)
“刺刀見紅”,也需要對各地方進行“點醒”。清理煤礦“官資”是一件事關煤礦安全工作能否落實的一件大事,事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的一件大事,需要經常進行通報,對差的地方進行批評,對進展好的地方給予表揚。讓官員從表揚與批評中加強緊迫感,增強責任感,把安全工作真正抓到實處。“點醒”也可能是得罪某些官員的工作,但不得罪這些阻礙工作進步的官員也就無法使清資進行下去,取得勝利。經驗告訴人們,對已經認定錯誤的東西不敢得罪,最終會得罪人民群眾。因此,對“撤官資”“點醒”各地完全有必要。
“刺刀見紅”是痛苦的。然而面對“中間梗塞”問題,“刺刀見紅”則是必須的。李毅中表示,年底之前完成8000多個煤礦的整頓關閉任務。因此,對“大限”過後的清理,人們更在盼望相關機構“刺刀見紅”。(作者:亦菲)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劉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