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6日 20:19 來源:
旋律線上的裝飾音──記優秀共産黨員、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
新華社上海6月16日電(記者趙蘭英)
花腔:旋律線上的裝飾音,精緻、華彩。
周小燕,中國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有近半個世紀黨齡的老共産黨員。在她奔騰不息的89年生命旅程中,她用一個又一個音符和音階,在“母親──祖國”這條旋律線上,完成了一個最精緻、華彩的裝飾音。
這是如何美妙的音調?我們靜靜地傾聽……
《長城謠》
1937年,抗日烽火燃遍祖國大地。武漢街頭,簡易舞臺上,一位年輕姑娘深切地唱著:“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歌聲悲憤蒼涼、如泣如訴。《長城謠》──這首抗戰名曲,後來被選為電影《熱血忠魂》插曲,傳遍大江南北。
這位姑娘就是周小燕。那年她20歲不到,從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回家過暑假。抗日戰爭爆發了,武漢成為全國抗戰的中心。父親對她説:“不做鐵蹄下的順民,不要回上海了。”小燕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中。她和妹妹們幫助母親為抗敵將士縫製棉衣,去醫院護理傷病員。她參加武漢合唱團,用那獨特的歌喉,在街頭、學校、醫院……演唱抗日歌曲。《長城謠》《歌八百壯士》《最後的勝利是我們的》等抗日名曲,都是由她首唱的。
1995年,抗戰勝利50週年。長城上,身穿黑底紅花旗袍的她,以79歲的高齡,再次放歌《長城謠》。風,輕輕吹來,掀起了她的披肩。她舉目四望,祖國山河,妖嬈無比。天翻地覆的變化啊!她無比自豪,感慨萬千。那年她首唱《長城謠》,心急如焚啊,壞消息一個接一個,一會兒這兒淪陷了,一會兒那裏被佔了,就是怕當亡國奴。今天,國家富強,蒸蒸日上,這是多少先烈盼望的一天啊?然而,他們沒有看到,她看到了。止不住,淚水一次次涌出她的眼眶。“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她唱著。“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她的5位學生接唱著。今天,當這一幕又過去10年,周小燕向記者説起時,仍淚流滿面,不能自製。
“如果沒有為祖國出力,我才會後悔”
1938年周小燕赴法國學習聲樂。經過8年的刻苦學習,她出現在巴黎這個國際大都市的舞臺上。1946年7月,周小燕在盧森堡舉辦首場獨唱音樂會。報紙紛紛發表評價:“嗓音純凈,像水晶般堅實,像鑽石般光彩”“花腔技術嫻熟高超”她成功了。自此,歐洲一些國家的著名大劇院向她發出了邀請。她被稱為“中國之鶯”,飛翔在意大利、德國、英國、瑞士等國家的舞臺上空。1947年6月,她參加了世界樂壇盛會──首屆“布拉格之春”。緊接著在捷克斯洛伐克的5大城市巡演。瑞典、挪威、芬蘭、美國……各國的邀請函更是雪片似的飛來。正是在事業最為輝煌的時刻,她決定回國。
半個多世紀後,有一位美國記者問她:“你這一生吃了不少苦,從法國回來後悔不後悔?”她回答:“不後悔。這裡是我的祖國。我為她出力了,我不後悔。如果我沒有為她出力,我才會後悔。”今天,她與記者談起這一經歷時,只是淡淡地説:“我沒有想很多。出國時,父親就對我説:‘一,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國人;二,學成後回來報效祖國。’當時,我覺得自己已經學好了,也演出了,並且獲得了肯定和好評,應該回來了。”
祖國──母親,這不是虛幻的。她再貧窮、再落後、再多難,一個人對祖國母親要永遠充滿真摯情感和義無反顧的愛。這個愛是刻骨銘心的,摧毀不了的。這是她樸素的“道理”。
在歐洲9年,她無時無刻不記著自己是中國人。每次上臺演出,她總是一襲旗袍,高貴典雅。她能用英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俄語演唱各國歌曲,每次演出,都要演唱中國歌曲。《蚌殼》《長城謠》《神女》《紅豆詞》《春曉》《飲酒歌》……都是她經常演唱的。1945年10月,她和著名鋼琴家李獻敏在英國倫敦舉辦了一場中國作品的音樂會。音樂會上,周小燕身穿淺色繡花旗袍,李獻敏則是一身白色短袖長旗袍。美麗高雅的形象,精湛嫻熟的演唱演奏技巧,征服了全場觀眾。英國廣播公司錄製整臺演出,向全球播放。演出回來,周小燕和李獻敏高興得不能入眠。
1947年,周小燕回到祖國。離別9年的故國,還是滿目瘡痍,民不聊生。在上海南京路上,她看到了用草席捲起來的屍體。這時,上海學生發起了“反饑餓反內戰”運動。她毅然接受進步學生的邀請,到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聖約翰大學演唱。“唱破陰濕的天”“從黑夜唱到黎明”……學生們將一面面錦旗,送給這位從海外回來的充滿熱血的愛國歌唱家。
2005年6月18日,89歲的她,將再次登上上海大劇院舞臺,領唱《長城謠》。這是一場她的一些名揚海內外的學生,為慶賀她從教65週年而舉辦的音樂會。有人擔心,她還唱得動嗎?有人勸她,不要唱了,萬一唱不上去,壞了自己的形象。她笑笑,誠摯地説:“抗戰勝利60年了,應該唱一唱。這回不是唱聲音,是唱精神。”
我以成為黨的一員而自豪
在一些人的眼裏,名氣大的、學術成就高的,又有海外背景的知識分子,不容易與共産黨員畫上等號。因此,當有些人聽説周小燕是一名共産黨員,而且是一位有著49年黨齡的老黨員時,都不敢相信。於是,有人問她:“你是被拉進黨,還是被請進黨的?”她搖著頭説:“都不是。我是自覺要求,並且積極爭取加入黨組織的。”
入黨那一天的情景,她至今記得清清楚楚。她激動得喜極而泣,好久好久什麼話也説不出來。她高興,自己多年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今後可以與自己敬佩的共産黨人一起學習、工作了。她覺得自己有了方向,有了靠山,她要為不玷污這個稱號而努力工作。遠在武漢的父親,聽説她加入中國共産黨後,也高興得哭了一場。她的這份情感,來自於她的切身感受。
她的弟弟周德佑,是一位將生命獻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熱血青年。德佑在上海滬江中學讀書時,就參加了黨的一些地下活動。回到武漢後,在光未然的支持下,他和幾位好友恢復組建了拓荒劇團,宣傳抗日。劇團演出的第一齣戲就是光未然的《五月的鮮花》。不久,劇團被改為抗日演劇七隊,到抗日第一線演出。德佑又演又編又導,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終於,這位年僅18歲的小夥子累倒了,再也沒有起來。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中共領導人參加了德佑的告別儀式。小燕忘不了,她的這位聰明、活潑、熱情的弟弟,拉著她和父母的手,在生命最後一刻説的一句話:“我不行了,但是你們一定要堅持抗戰到底,最後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她隨母親到醫院護理那些受傷的八路軍將士,親眼看到他們怎樣忍受沒有麻藥的痛苦,敬佩他們堅毅的品質。那時,她不懂馬克思主義,但是她心裏有一種樸素的想法:共産黨是好人,只有共産黨才能救中國。
1949年,周小燕應邀赴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文代會。周恩來看到周小燕關心地問:“德佑的墳前豎碑了沒有?”小燕回答:“沒有。”周恩來説道:“像他這樣一位青年,離開優越的環境,參加我們的隊伍,真不容易,應該為他豎一塊碑。”談到為國捐軀的小弟,小燕很激動。她想,自己也沒有為黨做什麼事,卻被選為代表,參加這樣一個重要的會議,很慚愧。她把這個想法説了出來。周恩來説道:“革命不在遲早,只要站在人民這一邊就好。你要多向你的弟弟學習。”小燕很感動:共産黨這樣一位大官如此親切隨和,打心眼裏敬佩。她下了決心:好好幹,也要加入中國共産黨。回來後,她向黨組織表達了自己的願望。
1956年3月,周小燕成為中國共産黨的一分子。近半個世紀過去,在她家的客廳,記者問道:“這麼多年來,你對共産黨的信念,有沒有動搖過?”“沒有,從來沒有。”她堅定地回答道。十年動亂中,她也被批被鬥,被下放到農村,種過地,養過雞,打掃過廁所。她委屈過、痛苦過,但是沒有怨恨過、懷疑過。她説:“我那時經常想,周總理還在中央,一切都會過去的。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一線光明那樣,等待著陽光普照的那一天。”
如同她當年相信共産黨能救中國,今天她同樣相信共産黨能建設好中國。她説:“共産黨是在一片廢墟上建設新中國的。剛解放時,不是就有人説共産黨領導不好,不出一年就會滾蛋。可是,沒幾年我們連妓女也改造好了,真是揚眉吐氣啊。現在,國家建設得越來越好,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我經常想到我的父親,想到我的弟弟,想到那些先烈。我比他們幸運,一個強大的中國,他們沒有看到,我看到了。我是一個從舊社會過來的人,就是在這樣的對比中來認識共産黨、相信共産黨的。並且以成為她的一員而自豪。”
“我不能承受沒有學生的生活”
非典時期,上海有些高校停止了一切課程教育。一天,靜寂的上海音樂學院黨委辦公室電話響了。電話那端傳來周小燕痛苦的聲音:“張書記,我難受死了。我不能承受沒有學生的生活,他們就是我的生命啊。”
1949年,周小燕踏進上海音樂學院的大門,從一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成為聲樂係教授。從此,她的生命與學生聯在了一起。
“學生是她生命中的唯一。”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上海歌劇院副院長魏松説。魏松是1973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的,師從周小燕。他不能忘記,那時“動亂”沒有結束,老師冒著被批鬥,被逐出教師隊伍的危險,在下課後把他和另一名學生羅魏領到自己家中,拉上窗簾,把耳朵貼在留聲機聲上,傾聽那幾張沒有被抄走的法國舊唱片。這個從部隊來的小夥子,正是從這裡開始得到了西洋音樂的啟蒙。從而成為“當今世界最優秀的男高音”、法國巴黎國際聲樂比賽評委。
顧欣,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江蘇省藝術劇院院長。他對記者説:“周老師這個人,就是為事業而生,為事業而活的。”1989年,成立不久的周小燕歌劇中心北上南京,與江蘇省歌舞劇院合演意大利著名歌劇《弄臣》。這是亞洲地區第一次上演這出世界歌劇精品。已經73歲的周小燕,每天都在排練場。那天,她邊後退邊與學生説著戲,腳底一滑摔倒在地。她被診斷為大腿股骨骨折。這時候,大家都擔心她受得了嗎?她卻自責給大家添麻煩,擔心地説:“《弄臣》要弄勿好了。”她決定不離開南京,就在當地做手術。9寸長的鋼針打進了她的大腿內。沒幾天,她就將演員一個一個叫到了病房,一個一個地輔導。演出那天,她搖著輪椅來了,悄悄地在觀眾席邊的走道上看。幕間休息,觀眾們發現了她,立即擁上來。演出結束,她被人們推上了舞臺。臺上台下掌聲一片,歡聲一片。顧欣説:“這就是周老師,她的精神、品格,一直感染著我,影響著我。”
1984年夏,世界247名歌唱好手雲集音樂之都奧地利維也納,爭奪第三屆國際歌唱家聲樂比賽的桂冠。中國派出了4名選手,作為領隊與教練,周小燕與他們同行。過五關斬六將,中國選手全部站在決賽臺上。最終花落誰手?當評委報出中國男高音張建一和中國女中音詹曼華同獲第一名時,全場沸騰了。張建一是周小燕的學生。眾目睽睽之下,他一下撲在了老師的肩上。他也感覺到老師的身體在顫動,貼著老師的耳朵,激動地説:“老師,謝謝您,今天是我30歲生日,我該怎樣報答您啊。”張建一原來是浙江湖州玻璃廠的一名工人。是周小燕,將這位沒有一點樂理知識的青年人,培養成世界一流的歌唱家。
在周小燕一長串學生名單中,先後獲得法國第41屆圖魯茲國際聲樂大賽、多明戈世界歌劇大賽、挪威宋雅王后國際聲樂大賽第一名的廖昌永,是一位赤著腳走進上海音樂學院的農家孩子。他記得,第一次在校門口見到周小燕,緊張的心怦怦亂跳,“嚇”得逃到馬路對面,連照面也不敢打。他不僅鋼琴、樂理基礎差,而且一開口就有濃濃的四川口音,這是學聲樂的大忌。周小燕把他帶回家,一句一句糾正。廖昌永學習十分刻苦,進步很大,本科畢業後,又成為周小燕的研究生。在廖昌永心中,周小燕不僅是自己的老師,更是母親、朋友。因此,他在功成名就的今天,在眾多演唱場合,最愛唱的一首歌是《老師,我總是想起您》。
1996年,周小燕的老伴、著名電影導演張駿祥病逝。他們在美國的一雙兒女回來奔喪。臨走那天,兒子看到瘦弱的母親在沙發上直掉眼淚,心中很是不忍,就動員母親和他們一起去美國。可周小燕不答應:“我不去。我的學生都在這裡,我去那裏幹什麼!”還有一幕始終在兒子的眼前:20多年前他在上海開公交車。正好,他開的這條線路,經過上海音樂學院。一天,他開著車,看到母親推著自行車正與學生高曼華在路邊説著什麼。他一圈開回來,發現母親還在與高曼華説話。回到起點站,他再開車上路,母親和學生還在那兒,談興正濃。
是啊,為了學生,她什麼都可以奉獻。
“我想來想去,不知道我先進在哪”
在周小燕客廳的墻上,挂著一行草體字:以真為美。真,是她為人為藝中最最看重的一個字。這個真,是一種質樸,一種境界。當有人讚揚她培養了那麼多優秀學生時,她説:“如果説功勞,我最多只有三分之一。另外的一大半是學生本人的努力和其他老師及社會的幫助。”
其實,她不是一個追求結果的人,她喜歡和欣賞的是工作的過程,任何事都是這樣。這是一件很小的事:一根繩子打了死結,怎麼解也解不開,兒子就拿起剪刀,想剪掉算了。她看到了,連忙説:“你不要剪,我來解。”於是,她繞來繞去,終於把繩子解開了。在教學上,她看重的是教的過程,學生能不能從自己這裡學到什麼,而不是他們在以後獲得了什麼。所以,她多次對人説:“廖昌永成功了,張建一成功了,魏松成功了,他們能夠為國家爭光、做事是最重要的。至於是哪些老師把他們塑造出來的,我周小燕在其中起了什麼作用,這並不重要。”
當今,很多人,一齣了名就貨幣化了。周小燕這個名字,在國際聲樂界可以説輝煌了大半個世紀。但是,過去、今天,她都沒有將它貨幣化過,今後更不會。她教學生不僅不收錢,還拿錢為學生辦音樂會。她的家更是學生免費的教室和旅店。今天,活躍於世界各地舞臺的李秀英,當年就因為生活困難,在老師家吃住了好幾年。
89歲的她,今天仍帶著學生。有一位學生挺幸福地對旁人説:“我是周小燕老師的關門弟子。”她聽到後,問他:“我什麼時候説過,你是關門弟子?”“那麼,老師,您什麼時候關門?”學生問道。“等我蓋棺的那一天。”她回答道。她對記者説:“我是終身教授,就一定要教到再也爬不起來。”
幾年前,她重回武漢東湖,尋訪弟弟的墓。一切都變了,弟弟的墓怎麼也找不到了。她的心裏空落落的。她又一次感到自己是那麼的“收支不平衡”:沒有付出什麼,卻得到了許多。想想這些長眠于地下的烈士,他們得到了什麼?什麼都沒有。
當她接受記者採訪時,第一句話就説:“我昨天想了一夜,不知道我先進在哪。我是一名教師,教學生是我分內的事。我這一生也就做了這麼一件事。我也看過報紙上關於其他先進人物的報道,他們的事跡都是很感人的,但是我沒有啊,我很平凡。我現在能夠做到的就是向他們學習,讓自己的形象對得起共産黨員這個稱號。”
2005年6月12日,中國電影音樂獎頒獎晚會在上海舉行。作為頒獎人,周小燕來到現場。“周老師”“周奶奶”……200米長的紅色地毯旁,觀眾發現了款款而來的她,立即歡叫起來。她走進會場,郭蘭英、李雙江……一個個親切地擁抱她,久久不放。叫道:“周老師好。”被“扔”在一旁的兒子,見到這一場景,激動萬分。他對記者説:“母親是對的。在這裡,她有比金錢更重要的人生價值。”
責編: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