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優秀退伍軍人周國知:用生命詮釋軍人本色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1日 08:13)
解放軍報消息:9月26日,湖北省宣恩縣一個名叫火燒棚的山坡上,十里八鄉的群眾自發地聚集在一座墳塋前,深情祭奠他們的貼心人———該縣椿木營鄉原民政助理周國知。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去年的這一天,肝癌病痛折磨中的周國知穿著一身舊軍裝,以驚人毅力坐在家中的木椅上,對身邊人就鄉里的困難戶、殘疾人和孤寡老人優撫作了最後交待,慢慢閉上了雙眼……
“當過兵的人就是不一樣!”前來探望的鄉親們無不流淚感嘆。這句話,在周國知耳邊已經縈繞了整整20年。
金秋時節,我們來到武陵山區土家苗寨,追尋這個土家族退伍軍人勤政為民的人生足跡,感受他奉獻如歌的軍旅情懷。
走進周國知家簡陋的木房,墻角擺放著他生前常年攜帶的“三件寶”:一隻手電筒、一雙解放鞋、一個竹背簍。我們仿佛又看到他翻山越嶺為百姓奔忙的身影———
“當過兵的人能吃苦,改變家鄉貧困靠奮鬥”
1983年初,蘭州軍區某部副班長、共産黨員周國知光榮退伍。離隊前,他在筆記本中寫下了幾句話:要我退伍回農村,改天換地譜新篇;戰士最聽黨的話,七十二行出狀元。
宣恩縣地處貧困的武陵山區,椿木營鄉可以説是宣恩的“屋脊”。這裡海拔1680米,每平方公里僅住著15戶人家。回到家鄉後,周國知捨不得脫下綠軍裝和解放鞋,一頭扎進農業生産第一線,哪最苦最累哪就有他的身影。不久,他就當上村民兵連長。由於工作出色,模範&&作用強,來年底,年僅23歲的周國知被提拔為鄉武裝部長,不久又當上了後壩鄉的鄉長。當上鄉幹部後,周國知對村民們鄭重承諾:“當過兵的人能吃苦,改變家鄉貧困靠奮鬥!”
針對高寒山區實際,周國知積極推廣玉米地膜覆蓋技術,並在勾腰壩村進行試種。起初,習慣了傳統耕作方式的鄉親們不願勞神費力擔風險。周國知便先在自家地裏作示範,然後又背上地膜和種子走東家串西家,挨個發動黨、團員和退伍軍人&&。為確保村民們把政府發放的有關專款用在購地膜上,周國知和村幹部們一趟趟上門,一遍遍跑集鎮,使全村家家都種上了地膜玉米。這一年,該村玉米畝産由300多斤一下增加到千余斤。
1990年底區鄉合併,周國知由後壩鄉鄉長改任椿木營鄉政府民政助理。一天,妻子汪碧秀到集鎮上專門為周國知買來一雙皮鞋:“你現在是機關幹部了,以後再別穿這黃膠鞋了。”周國知卻認真地説:“咱當過兵的人對解放鞋有感情,群眾看到穿解放鞋的幹部,心裏也親近!”妻子拗不過周國知,只好把皮鞋給退了。
為確保救濟資金能更好地解決軍烈屬和救濟戶的生活與生産急需,周國知上任後決定將以前一次性發放的做法,改為分季度送發。這一舉措為困難戶解了憂,卻給自己增加了工作量。鄰鄉的一名民政幹部勸周國知:“我們這裡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你這不是自找麻煩嗎?”他回答説:“老區人民當年跟著共産黨打天下,啥都舍得付出。如今再讓鄉親們找上門領救濟金,我們民政幹部臉上無光呀!”
打這以後,周國知穿著解放鞋,打著手電筒,背著竹背簍,風裏來雨裏去,為困難群眾送去黨和政府的溫暖。大風吹塌了村民張宗丕的房子,他連夜趕去慰問救濟;殘疾軍人李宗扇要安裝假肢,他三天兩頭跑縣城醫院聯絡,直到李宗扇能下地走路;白果坪村退伍軍人胡澤民屬特困戶,他一趟趟幫助跑貸款,並手把手指導他種貝母。每當困難戶急需幫助的時候,周國知總是能及時出現在他們面前。
在周國知墳前,我們看到地上灑滿了鄉親們敬獻的野山花。一束束鮮花印證著共産黨人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
“當過兵的人和老百姓親,要時時處處和群眾打成一片”
每年“八一”建軍節,全鄉退伍軍人都要聚集一堂,座談軍營成長的體會,重溫人民軍隊宗旨。會上,周國知經常會講當年部隊拉練的事。他服役的蘭州軍區某團有著深厚的愛民傳統,周國知和戰友們每次野營拉練,訓練再苦也不忘替老鄉幹一些農活,行軍途中決不穿越農田走近道。每當講到陜北老鄉將一捧捧大紅棗塞進自己手裏時,周國知總是誠懇地説:“當過兵的人和老百姓親,要時時處處和群眾打成一片。這應該成為我們退伍兵出身的農村基層幹部抓工作的法寶。”
有一年春節前夕,為走訪鄉里20多戶軍烈屬,周國知一連幾天跑了上百里路,最後只剩下楊柳坨村的何澤忠一家。這時,鄉婦聯主任付蘭英勸他:“明天就是小年了,鄉計生幹事熊昌余也要放假回楊柳坨,讓他把慰問品捎去?”“不行!越是逢年過節,當幹部的越應該到群眾家中去看看,心裏才踏實!”説罷,周國知背起竹簍,頂著風雪走了4個多小時山路,把慰問品親自送到了何澤忠手裏。
椿木營鄉福利院有22位五保老人,周國知時刻關心著他們的冷暖,經常帶領老人養豬種菜,還辦起食品加工廠,建起老年活動室。每逢年三十,他總要先和老人們吃年飯,然後才摸黑回家。
和周國知家同組的村民胡頂成患偏癱。周國知每次回家都要去老胡家裏坐坐,過問生産生活情況。一次,周國知進門後聞到一股刺鼻臭味,原來胡頂成老伴不在家,躺在床上的老胡大小便失禁。周國知連忙掀開被子,幫他換上乾淨的布墊。
2002年春節前的一天,周國知正在鄉院壩上和施家坪村貧困戶王召畢拉家常,看到妻子背著臘肉來看他,連忙叫住正要離開的王召畢:“召畢,這塊肉你快拿去,過年煮給老人孩子吃!”王召畢拎著肉走後,妻子很不高興。周國知解釋道:“有的困難戶連飯都吃不上,我能咽得下去肉嗎?對他們能幫一把是一把。”
這樣的事,鄉親們講了許多:馮卓然老人無錢買糧買油,周國知給他40元;楊興家裏冬天無柴生火,周國知給他50元;胡孟軍沒錢買肥料,周國知給他送去100元……
幸福橋頭,我們撫摸著記錄周國知當年帶領群眾修橋的“功德碑”,卻不見他的名字。村民何小成説,他早把自己名字鑿掉了———
“當過兵的人重事業,個人名利無所求”
楊柳坨村和鑼鼓圈村之間是一道深深的峽谷,村民過往要走一座又窄又滑的獨木橋,時常有人跌入河中。周國知當上鄉長後,把修橋列為鄉政府為群眾辦的第一件實事。
從公路邊到修橋工地有10多公里山路,途中要走一條鑿在懸崖上的石徑。修路時,鄉親們不敢背50公斤一袋的水泥走石徑。帶隊施工的周國知二話不説,扛上一包就走向懸崖。鄉親們服了,紛紛緊隨其後,沿著崖壁,一步步向前挪動,建橋用的10多噸水泥就這樣被扛進了深山。
一個多月後,一座長15米的石拱橋建成了。鄉親們起名叫“幸福橋”,並立起一塊“功德碑”,刻上所有修橋人的名字。可沒幾天,周國知便悄悄將位於前列的自己名字鑿掉了。他説:“當過兵的人重事業,個人名利無所求。看著獨木橋換成了石拱橋,我心裏比什麼都開心。”
宣恩縣進行鄉鎮區劃調整時,組織上決定將擔任小鄉鄉長的周國知改任區民政辦主任。消息傳來,有人勸周國知找縣領導要個説法:“你幹得這麼好,為什麼不能當大鄉鄉長?”
周國知卻毫無怨言地上任了。對此,一起退伍的戰友們都能理解他的心思。當年,周國知和同鄉戰友一起分到了駐蘭州市某部服役,工作生活條件相對較好。不久,上級決定從他所在的團抽調一批骨幹去駐陜西一個偏遠縣的團隊工作。連隊幹部找周國知徵求意見,周國知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當年調走的官兵中,只有周國知一個宣恩籍戰士。戰友寫信給他,認為他不該調走,同鄉常在一起聚聚多好。他回信説道:“革命戰士是塊磚,哪需要哪搬。”
周國知退伍回鄉後,先後擔任過鄉武裝部長、鄉長、鄉計生辦主任,並兩次擔任區、鄉民政辦主任和民政助理,無論在哪個崗位上,他都堅持勤政為民,廉潔為官,多次被各級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清正廉潔全靠自覺。”周國知經常這樣要求自己。女兒去恩施上學,2000多元的費用是他從銀行貸來的;父親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復員軍人,除享受國家規定的補助外,沒有從他手上得到過一分錢的額外補助;他為鄉親們拍了千余張照片,卻從不用公家的相機和膠卷給家人照相,以致他病故後家裏竟連一張“全家福”都沒有。在他用過的20多本工作筆記裏,記滿了困難群眾需要解決的難題,記滿了他自己樸素而閃光的心得體會。
縣民政局曾對周國知經手的賬目進行過審計,結果分毫不差。周國知病故後,有人給他算了一筆賬:幾年來,從他手上經過的經費有100多萬元,他沒有從中謀取一分錢的私利。
在周國知的一本工作筆記中,我們看到上面寫著:“騎虎不怕上山,騎龍不怕下灘;決心革命不怕死,死為人民也心甘”———
“當過兵的人講拼勁,為黨工作敢把命搭上”
2003年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決定實施消除茅草屋工程。消息傳來,周國知興奮得一夜未眠。為了讓全鄉住茅草屋的群眾能早日搬進新居,周國知每天翻山越嶺,走村入戶,對全鄉茅屋戶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查、拍照、摸底和登記。當他幹得正歡時,病魔卻一步步向他襲來,肝部越來越疼,他沒放在心上,繼續加班加點工作。
為了不漏掉一戶,周國知查得十分仔細。巴山坪村距鄉政府有40多公里的險峻山路,沿途多是懸崖峭壁,周國知半個月內就跑了兩趟。鄉領導提醒他去體檢,他卻説:“大夥兒等著住新房呢,我哪能這個時候上醫院。”
去年4月19日,天空突然下起大雨。下鄉途中的周國知猛然想起鄉福利院後壩臨近排洪溝,那裏還存放著8副棺木,洪水隨時會漫上來,便一路忍著疼痛,從白岩溪村匆忙趕回。
福利院的老人們此時一個個急得束手無策。周國知迅速叫來幾名民兵,一起肩扛背抬,將棺木全部轉移。在過一道陡坎時,身體已十分虛弱的周國知腳下一滑,重重地摔在泥地上。
回到家裏,妻子見他臉色蠟黃,含淚求他請假休息幾天。周國知強忍病痛説道:“怕什麼?當過兵的人講拼勁,為黨工作敢把命搭上。”
短短幾個月間,周國知忍著病痛翻山越嶺,行程達1600多公里,先後走訪了3121個困難戶。
去年6月11日,當鄉領導強行將周國知送進縣醫院後,檢查結果竟是肝癌晚期!鄉領導和家人不得已向他隱瞞了病情。周國知心裏惦記著工作,只住了一個月院就返回鄉里。8月中旬,周國知病情惡化再次住進了醫院,親友們才不得不實情相告。周國知一聽急了,“怎麼不早告訴我?住一天院得花200多元,能解決好幾戶人家的困難,為什麼還要公家花冤枉錢?”幾天后,周國知堅決要求出院,帶著一包包藥劑和一瓶瓶針劑回到了勾腰壩村。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周國知想到的仍然是家鄉的建設,仍然是老百姓尤其是那些困難戶、殘疾人和孤寡老人的冷暖。現任鄉民政助理魏光榮來看他,周國知還特別交待:“貧困戶胡柏春的房子一定要想辦法落實;馮卓然、馮仕元兩位老人入住福利院的事要辦好……”
臨終前,周國知拉著妻子的手囑咐道:“我死後,你要到鄉上我的宿舍仔細看看,凡是公家的東西一律交公。但我蓋的那床軍被你要好好保存,讓孩子們記住:他們的爸爸曾經是軍人。”
本報評論員:把軍隊優良傳統和作風繼承發揚好
“當過兵的人就是不一樣!”這句人民群眾發自肺腑的話語,既是對周國知勤政為民感人事跡的生動概括,也是對我軍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高度讚譽。周國知退伍回鄉參加農村基層建設20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優秀退伍軍人的本色,樹立起了新時期基層黨員幹部忠誠踐行“三個代表”的光輝形象。
透視周國知的人生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從他脫下綠軍裝的那一天起,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上,他都自覺保持發揚軍隊優良傳統和作風,以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精神和強烈使命意識,在平凡而艱苦的農村基層工作崗位,展示了退伍軍人的優秀品質;以20年如一日的模範實踐,交出了一份怎樣繼承發揚軍隊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合格答卷。他的先進事跡和所産生的社會影響充分説明,我軍優良傳統和作風,始終是凝聚人心、鼓舞鬥志的強大力量,是戰勝困難、贏得勝利的法寶,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周國知的先進思想和模範行為,給我軍廣大黨員和青年官兵以諸多啟發和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把人民軍隊優良傳統和作風繼承發揚好。我們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認識軍隊優良傳統和作風的深刻內涵、基本內容和時代價值,不斷增強發揚軍隊優良傳統和作風的自覺性、堅定性。要像周國知那樣自覺地把軍隊優良傳統和作風轉化為堅定的理想信念,轉化為高昂的工作熱情,轉化為改造世界觀的自覺行動。當前,在大力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尤其要像周國知那樣,越是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越要保持頑強拼搏、勇往直前的蓬勃朝氣和必勝信念,用我們的青春年華和聰明才智,為我軍現代化建設作出新貢獻。(康庚 項海林 陸漢江 高孫)
責編:陶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