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太行山的豐碑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07日 18:18)
[專題]呼喚紅旗渠精神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紅旗渠精神展”自9月29日開展以來,參觀者絡繹不絕。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天有萬餘人次參展,感受和體驗紅旗渠這條“生命渠”、“幸福渠”。在展會上,記者採訪了當時參加紅旗渠建設的除險隊長任羊成、婦女營營長李改雲等勞動模範。
這次展覽除展出了大量的珍貴歷史照片和開鑿紅旗渠用的鐵釬、鐵錘、獨輪車等部分實物外,還在現場播放了電影紀錄片《紅旗渠》,全面回顧了紅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和發展過程,展示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林州人民抗爭命運、改造自然的壯舉。
紅旗渠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原河南安陽林縣人民經過10年苦戰,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全長1500公里的一條“人工天河”。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紅旗渠的建成,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林州人的生存條件,産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其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生態旅游功能和品牌功能正逐漸顯現。
[詳細內容]
主持:國慶期間在天安門廣場東側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一個展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的游客,這就是紅旗渠精神展。展覽現場異常火爆的場面為國慶文化市場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解説:從9月29號,紅旗渠精神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展以來,每天慕名而來的參觀者都超過了1萬多人次。
宋鳳仙(中共河南安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這個效果是我們沒有想到的,我們的這個留言簿已經十本,十大本都已經寫滿了,這是國外的友人寫的:紅旗渠精神萬歲。
記者:這是用英文寫的?
宋鳳仙:對,用英文寫的。這個是小學生寫的:我來這裡非常高興,以前的人們太偉大了。
參觀者:林縣人民真是英雄的人民。
解説:紅旗渠精神展之所以讓參觀者感動,是因為他們被這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個個動人的場景所折射出來的紅旗渠精神深深地打動了。上個世紀60年代,原河南安陽林縣人民經過十年苦戰,劈開太行山,引來漳河水,修建了一條全長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從根本上結束了當地嚴重缺水的歷史。這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就是當年帶領群眾修建紅旗渠的原林縣縣委書記楊貴。
楊貴(原中共林縣縣委書記):林縣不光是沒有水澆地,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吃水都很困難,所以説修紅旗渠可以説是林縣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説:地處河南北部太行山區的林縣,歷史上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群眾吃水甚至要走幾十里的山路。據史料記載,從明代以來,因為乾旱,莊稼顆粒無收,出現人吃人的慘景就有五次。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1960年,原林縣縣委決定帶領群眾修建紅旗渠,當時正值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
楊貴:國家有困難,當時我們請示説要修,開始叫引漳入林渠,當時上邊批准,地委批准説的是可以,你們要修行,但是説清楚,國家沒有糧食,沒有錢。
解説:那時候,每人每天只有6兩糧食,就是在肚子都吃不飽的情況下,縣委書記楊貴帶上草席和群眾一起開赴太行山,開始了紅旗渠的建設。展覽會上播放的電影紀錄片《紅旗渠》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場景。
巍巍太行,山勢險峻,岩石堅韌,在根本沒有現代化機械的情況下,緊緊依靠鋼釬、鐵錘、獨輪車這樣的簡單工具,要在太行山要開山鑿石,修建長達1500多公里的人工渠,這樣的壯舉在常人看來簡直無法想象。展覽會上的這個場景就是當時除險隊長任羊成凌空作業的真實再現。
任羊成(勞動模範):鋼釬、鐵錘、抓鉤,全部在腰裏面別着,三多十斤啊,兩隻腳一蹬,使鉤子一擋,就悠出去了,用鋼釬別掉那石頭,就別掉了,別不掉用大錘,嘩,一錘,這石頭嘩,就塌過去了。
解説:在一次除險中,任羊成被落下來的岩石砸掉了三顆門牙,吐掉大牙,他又在空中連續工作了6個小時。
任羊成:呼,就蕩出去了,你跑得慢一點,石頭就砸住腿了,或者上面的石頭順着頭就砸下來了,那就完了。
解説:在紅旗渠的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隨時都面臨着塌方、突水、摔下懸崖的危險。不僅男同志是這樣,姑娘們也個個奮勇爭先。施工工地上活躍着一支支鐵姑娘突擊隊,她們輪錘打釬,樣樣都幹。從展板上這幅名叫“鳳凰雙展翅”的這幅照片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到她們當年的風采。
記者:這個活一般都是男同志幹的活啊。
李改雲(勞動模範):當時我到渠上我就説,我們婦女能頂半邊天,我們來的婦女多,我們婦女應該頂天立地。
解説:李改雲,這位當年的勞動模範,婦女營的營長,在施工現場為了保護工友,右腿被砸成了殘疾。
記者:還有感覺嗎現在?
李改雲:這個地方有感覺,這個地方是麻木的。
記者:這後面的肉都剔掉了是嗎?
李改雲:都爛了。
解説:那是一次突如其來的塌方事故,第一個看到險情的李改雲趕緊招呼大家撤離,可是當她看到還有一名工友處在危險之中時,毫不猶豫地又衝了上去。
李改雲:當時我也不認識她,我知道是我帶的人,可是我不知道是誰。我一看這種情況,我也沒有顧上考慮,我也沒有想到會不會怎麼,我根本沒有想,我就跑過去,嘩,一推她,我正好把她推到那裏,上邊(塌方)就下來,就連我帶土帶石頭一下子下去了,下到幾丈深的崖下面去了。
解説:在紅旗渠的建設中,英雄人物,勞動模範層出不窮。正是憑藉着這種不畏艱難,無私無畏的精神,他們在當時的縣委書記楊貴的帶領下,住山洞、吃野菜,冒着生命危險開山鑿渠,目的就是為了給全縣人民引來幸福水。
任羊成:二十里地山上的樹葉、野菜都吃光了。黨員幹部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説誰要過來,找找楊貴書記在哪兒,沒有見,找到了以後,(楊貴書記)在那裏扛石頭、打錘。
解説:10萬大軍,10年苦戰,紅旗渠工程總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通隧洞134個,架設渡橋150座,工程土石方1640萬立方米。如果用這些土石方修一條高一米,寬四米的公路,可以從林縣連接到廣州和哈爾濱。當漳河水沿着太行山腰1500公里的渠線流入林縣大地時,全縣上下一片沸騰。
李改雲:好像心跟着水跑了,都是笑的,大人小孩都是笑的,可是那淚啊直往下流。
(中共河南省安陽市委書記):紅旗渠可以説是我們解放以後,中國共産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一個奇蹟,不僅在這10年中間,我們修成了紅旗渠,而且孕育形成了紅旗渠精神。
解説: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孕育成的紅旗渠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這種精神的形成讓每一位親歷者和見證人都終身難忘。
趙化(電影紀錄片《紅旗渠》攝影師):我們當時之所以有創作激情,有工作熱情,有創作的靈感,來源於什麼?來源於林縣人民的壯舉。建設了十年,我們拍攝了十年,受感動了十年了,受教育了十年。
解説:到今天,紅旗渠通水整整過去了40年,總共引水量達到85億立方米,至今它仍然在發揮着巨大的作用。
謝新民(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紅旗渠工程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考慮飲水問題,而且要考慮防洪問題,另外還要考慮它多泥沙的問題。它成功地把這些關鍵的問題都解決了,另外良性運行了40多年,現在還正在發揮它的作用,從這一點來説,應該説是一個創舉。
記者(黃劍):觀眾朋友,我現在就是走在紅旗渠上,這邊是太行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紅旗渠水流進這個村莊靜靜地流淌了40年,到現在為止,這些村莊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的取得應該説是紅旗渠水功不可沒。
解説:紅旗渠水流經之處山變綠了,民變富了。如今的林縣已經改為了林州市,這裡的群眾再也不用為水所困,他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林州市的經濟也得到了飛速發展。
來亮(中共河南安陽林州市委書記):紅旗渠精神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現在整個林州的綜合經濟實力在河南省109個縣市當中排在第12位,農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904元,也高於全國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解説:40年來,在紅旗渠水的滋潤下,在紅旗渠精神的鼓舞下,林州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紅旗渠已經成了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在這人間奇蹟和自然美景之間,人們感受到的是心靈的震撼,精神的昇華。
游客:當初的人們也特別不容易,他們很吃苦的,建成紅旗渠也沒有現代化機械,他們就建成,真的讓人很感動的。
王全書(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紅旗渠精神不僅是林州的、安陽的、河南的寶貴精神財富,而且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新的形式下,新時期、新世紀,仍然需要弘揚紅旗渠精神。
主持人:紅旗渠靜靜地流淌了40年,紅旗渠的精神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這一次的展覽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説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地去繼承和發揚。
責編: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