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動百萬豆農增收 東禹王重塑傳統農業優勢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14日 10:20)
新華社濟南4月14日電 高蛋白非轉基因大豆一直是我國傳統的優勢農産品,但因深加工技術的落後,這一傳統農業優勢得不到充分體現。近年來,山東禹王實業有限公司通過技術革新,成功地生産出了製造大豆分離蛋白所需的原料——低溫豆粕,並在與國外進口原料的競爭中奪得了80%的國內市場份額,為發掘我國高蛋白非轉基因大豆的傳統優勢找到了途徑,並每年帶動約300萬豆農增收1.5億元。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在這個過程中,禹王的低溫豆粕也對下游産業——國産大豆分離蛋白企業形成強有力的支撐。禹王自身也成長為亞洲最大的大豆蛋白原料加工企業。
技術革新改變市場競爭格局
1990年以前,我國大豆分離蛋白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直到1996年,仍然有80%依靠進口。當時,我國大豆分離蛋白行業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國家每年要花費1.2億美元進口國外原料,主要是進口全球500強的美國公司的産品;另一方面,國內上馬的蛋白分離廠家,因生産不出合格的蛋白而處於停産半停産狀態,導致使用分離蛋白的食品行業不得不重新進口美國的産品。
究其原因,主要是作為原料的國産低溫豆粕不合格。1998年下半年,經過艱苦攻關,禹王成功地生産出了合格的低溫豆粕,其保油性、吸水性、分散性和凝膠性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並且分離蛋白獲得率從33%提高到45%,並使每噸蛋白生産成本降低2200元。這一突破,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企業的原料難題,幫助一大批蛋白分離廠家起死回生,而且蛋白産品的質量也得以提高,生産成本大幅下降。
禹王的崛起,動搖了國外競爭對手在我國市場的壟斷地位,雙匯、金鑼、金冠、哈高科、哈工大等一大批蛋白分離企業紛紛使用禹王的低溫豆粕。到2000年,我國蛋白産品實現了自給自足,次年,我國變成了大豆蛋白凈出口國,産品進入歐洲、日本、東南亞、澳洲等地。
2003年,禹王食用大豆年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低溫豆粕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80%,迫使國外競爭對手停下在我國設立的兩條低溫豆粕生産線,其分離蛋白生産也改用禹王的低溫豆粕。
“金豆”鋪出增收路
20世紀50年代以前,我國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産國。此後,逐漸滑落為世界第四。由於我國大豆産量及規模種植後的含油量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加工企業的需求,因而每年要花大量外匯進口。如此,為國外的轉基因高油大豆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從事大豆加工的禹王公司在市場競爭中感覺到,非轉基因大豆是我國大豆的傳統優勢,關鍵在於如何搞好深加工和産業開發,提升加工增值水平。經過多年探索,禹王公司在低溫豆粕的生産中,找到了一條開發利用高蛋白非轉基因大豆的路子。從1999年開始,禹王公司在山東和黑龍江部分地區建立了高蛋白非轉基因大豆種植基地,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産業化經營模式,以高出普通大豆20%的價格收購,帶動農民種植。第二年,禹王在山東禹城和黑龍江綏化、海倫等地擴大種植面積,基本上滿足了公司的生産需求。2001年,日本、東南亞、歐洲等地的客商聞風而至,以高出普通大豆30%的價格採購我國高蛋白非轉基因大豆,致使大豆供不應求。
2003年9月,黑龍江省賓縣的領導專程趕赴山東,力邀禹王公司到賓縣辦大豆蛋白加工廠,目的是以禹王公司為龍頭帶動當地60萬農民種植高蛋白非轉基因大豆,提高農民收入。現在,禹王在賓縣的分廠已經設立。
據禹王公司總裁劉錫潛介紹,他們目前年加工食用高蛋白大豆30萬噸,每噸以高出普通大豆500元的價格收購,僅此一項可使豆農凈增收1.5億元。
目前,禹王公司已投資1000萬元建立禹光生物中心,並計劃以大豆深加工為主線,進一步拉長産業鏈,在完成總投資1.9億元的“年加工大豆20萬噸低變性脫脂豆粕及深加工系列産品項目”的基礎上,繼續投入4.9億元,開發大豆組織蛋白、濃縮蛋白、分離蛋白和素食産品,向全國優秀的大豆深加工龍頭企業邁進。
傳統農業優勢的成功挖掘,為禹王公司的壯大提供了廣闊前景。他們計劃在“十五”末形成集蛋白原料、素食、功能性食品、化工、醫藥、生物工程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在大豆開發領域和國際大公司展開全面競爭,從而推動國産大豆深加工産品進入國際市場。(劉言)
→→進入專題:中央一號文件引領農民增收
責編: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