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黃河灘區行凸顯“三農問題”重心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09日 11:20)
東方早報消息:在“一號文件”發佈之前,國家領導人在實地考察中就顯示了“重農”的思想。去年12月初,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山東、河南的考察中,看望今年黃河水災中受災的群眾,在考察過程中,胡錦濤對三農問題發表了講話。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接近去年末的這次考察中,胡錦濤先後到山東聊城、菏澤和河南商丘、開封等地,深入鄉村農戶、田間地頭、農産品加工企業,就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進行調研。
之後的講話中,胡錦濤強調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性,並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進一步深刻認識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視“三農”問題,扎紮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
這次講話引起了廣泛關注,被認為是經過一年多考察和調研的積累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重視三農問題並調整三農問題思路的重要標誌。
中央黨校教授王貴秀説:“農村工作本身就需要掌握全面的真實情況,需要長期的實踐積累,有數十年落後地區工作經驗的胡錦濤顯然掌握了這個基本思路。”
王貴秀也指出,中央領導人到基層實地考察,在當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針,同時對地方政府提出要求,這反映了新的領導層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思路。
同時,領導人深入基層考察的成果也能迅速進入政策層面,這實際上打通了從地方到中央、再從中央到地方的“快速通道”。
這一點在之後的中央農村會議上得到印證,從這次每年最高級別的農村工作會議上透露出的信息是,農民增收、減負和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將進一步得到貫徹,把通過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為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降低農業稅率成為來年農村工作的兩個重要措施。
三農問題由來已久,去年的形勢更加不容樂觀:年初的非典考驗後,年中的洪災和高溫更是打擊了農民的信心,而到了年末,糧食生産的形勢驟顯嚴峻,多個産糧大省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産,地處東部的幾個耗糧大省的供應形勢則更加緊張。
國情專家胡鞍鋼指出,從十六屆三中全會開始,農村與農民政策始終是最大的公共政策,農村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公平”和“協調”。
在這個思路下,減少農民負擔、重樹農民信心已經首當其衝,而提高農業生産力、改善農村基層民主、改善城鄉二元結構、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尋找出路,已經擺在了農村工作的“案頭”,這些都將成為調整農村公共政策的一攬子方案。
胡錦濤選擇山東、河南這兩個同為農業大省並同受自然災害打擊的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個中深意不言自明。
事實上,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以來,胡錦濤已經有了10次離京出行,這10次出行中,胡錦濤在非典期間3次走到非典肆虐的廣東、四川和天津,在361潛艇遇險時,胡錦濤身歷大連看望了遇難官兵家屬代表,在“神舟5號”成功發射前夕,胡錦濤接見了飛天第一人楊利偉。
與這5次出行相比,胡錦濤的另外5次出行更凸顯了新的中央層的長期工作思路,而16大明確的“重視三農問題”已經成為新一屆領導集體工作的重心之一。
胡錦濤第一站選擇了中國共産黨執政的前站———西柏坡,在這個毛澤東説出“進京趕考”的革命聖地,胡錦濤明確了新一屆中央政府“權為民所有,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工作思路。
“三民”方針被稱作“親民”路線,媒體普遍認為這條路線將始終貫徹“解決三農問題”始終。
這從另外的4次出行中顯現出來,這6次出行胡錦濤都選擇了中西部貧困落後地區,走過內蒙古、江西、四川、湖南、山東和河南。
在零下35度的氣溫中,胡錦濤新年伊始來到地處塞外的內蒙古中東部地區,在看望當地農牧民和困難職工時,胡錦濤始終強調“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
看望遭受連年自然災害的錫林郭勒盟牧民那木吉拉齊仁時,胡錦濤説:“你們要堅定信心,搞好生産。黨和政府一定盡力幫助你們。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生活一定會好起來的。”
而在國慶期間,胡錦濤來到遭受洪災的湖南遭受洪災地區,指出要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並對糧食工作作出部署。
胡錦濤專程來到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詳細察看了超級雜交稻選育項目的進展情況,強調説,糧食問題是關係經濟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絲毫的松懈。要充分調動糧食主産區和種糧農民的積極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聯絡到最近在山東和河南的考察,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三農問題”已經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記者周浩)
責編:周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