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慶我國首次載人航天成功 以祖國的名義授勳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06日 21:46)

  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記者 白瑞雪)人民大會堂裏鮮花怒放。這座莊嚴的會堂將再次見證中國航天事業的盛事:11月7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將在這裡隆重召開慶祝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

  20多天前“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直上九霄的沸騰一幕,已成為我們民族記憶中永恒的經典;中國航天人那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正在化作民族精神中的又一筆寶貴財富。

  當一束束鮮花為航天功臣們綻放,自力更生的中國航天人難忘飛天路上的艱辛登攀。

  1986年3月,發展載人航天被列入“863”高技術發展計劃。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十年間,航天人以科學求實的精神和頑強拼搏的作風,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一道道難關。

  為了檢驗發動機性能,承擔火箭發動機研製的科研人員一次次把發動機置於遠比航天發射惡劣的工作環境中進行“試車”,每次“試車”耗資數百萬元,而發動機至今保持100%的成功記錄,得到了“金牌發動機”的美譽。

  位於火箭頂端的逃逸塔被稱為航天員的“生命保護神”。研製初期面臨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逃逸塔形狀極不規則,技術非常複雜,而且沒有任何現成的資料可以參考。科研人員日夜兼程,進行了17項高新技術的攻關,終於研製成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逃逸裝置。

  太陽能帆板是為飛船提供能源的部件。飛船在軌運行時,飛船的天線等凸出物會對帆板産生一定的遮擋,可能造成局部過熱而損壞太陽電池。為解決這個難題,科技人員全力攻關,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研製出一種特殊的太陽電池,從而保證了“神舟”飛船能源供應的萬無一失……

  回憶起載人飛船研製的最初日子,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激動地説:“我們的載人飛船是在美國和原蘇聯開展載人航天40年後才開始起步的,但我們從一開始就佔據了高的起點,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和現代技術的優勢。”

  根據中國國情,中國航天人大膽提出實現技術大跨越,直接研製國際上第三代飛船;提出獨具中國特色的三艙方案——帶有軌道艙的三艙飛船,既可大大改善艙內的舒適性,在增加對接機構後,又可使之成為空間站與地面之間的天地往返運輸工具,併為載人航天的下一步發展打下基礎。飛船完成在軌運行任務後,軌道艙繼續留在軌道上運行,這樣,在無人飛行試驗階段,就可以利用軌道艙開展大量的空間科學實驗,其作用相當於一顆應用衛星,為科學實驗獲得了額外的空間應用效益。這樣的設計,使中國的“神舟”載人飛船研製具有了起點高、容量大、重量大、技術難度大等特點——難怪飛天英雄楊利偉返回地面時興奮地説:“咱們的船太好了!”

  從“擬人代謝裝置”的研製到適應中國國情的軌道設計,從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和遠距離測試發射的“三垂一遠”模式,到與國際接軌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從火箭控制系統的系統冗余,到總線式數據管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中的每一項技術創新,無不是科研人員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當一束束鮮花為航天功臣綻放,祖國人民將永遠銘記自己的飛天英雄。

  每個時代的英雄群體,都會深深留下那個時代的烙印。楊利偉飛天壯舉的背後,是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十幾載春秋的無悔付出;楊利偉獨上九霄的勇氣,濃縮了中國航天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在勇攀科技高峰的征途中造就和錘煉的這支高技術人才隊伍能創新、能吃苦,是一支具有協作和奉獻精神的航天大軍。

  “我只是工程中的一顆小小螺絲釘。”這是航天人説得最多的一句話。載人航天工程共有7大系統,每個系統有10個左右的分系統和更多的子系統;工程直接參加單位110多個,涉及單位多達3000余家。

  沒有人計算過如此龐大的工程究竟牽動了多少人,沒有人説得出為“神舟”作螺絲釘的那些默默無聞的名字。他們捨棄了安逸,奉獻了青春,有的甚至承受了生離死別的痛苦。

  忠孝難以兩全,是被稱為航天員的“大保姆”和“總教頭”的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宿雙寧心中永遠的痛。

  幾年間,宿雙寧的父母先後病逝。病危中的母親在廣州住院時,宿雙寧多希望能夠留下來陪母親説説話,以補償沒能陪父親度過最後時光的遺憾。但航天員訓練正是緊鑼密鼓的時候,宿雙寧不得不趕回北京航天城。臨走前,他哭著對兄弟姐妹們説:“我實在是沒辦法,希望你們和母親能諒解我。”

  曾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技術負責人的戚發軔受命領銜飛船研製時,已到花甲之年。作為這支由上千人組成的研製隊伍的老總,在飛船研製工作現場,血糖偏高的他常常是揣著藥瓶與一線科研人員一起加班加點。

  “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發射之前,妻子姜福玲動情地對戚發軔説:“我一定全力支持你早日將中國的航天員送上太空。”從此,這就成了夫妻二人共同的心願。

  然而,心願未了,老薑就病倒了。在戚發軔為第二次發射飛船進入發射場時,老伴的肺癌已到了晚期。“神舟”二號飛船發射成功後,與戚總相濡以沫四十余載的老伴被無情的病魔奪去了生命。戚發軔把痛苦深藏心底,又開始了“神舟”三號的準備工作……

  41歲的飛船系統總指揮袁家軍,37歲的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秦文波,32歲的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電測指揮劉秀蓮,29歲的航天員訓練負責人陳欣,27歲的火箭故障檢測系統指揮劉烽……從繁華的首都北京到荒涼的西北大漠,一大批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已成長為航天科技隊伍的中堅力量。

  在這個充滿機會和誘惑的社會,在這個價值多元化的時代,他們選擇了寂寞和清貧,為圓一個民族的飛天夢想嘔心瀝血,殫精竭慮。

  人們説,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希望,這是中國人應有的精神。

  當一束束鮮花為航天功臣綻放,許許多多的航天人卻無法前來分享這一刻的喜悅與榮耀。

  女研究員潘仁瑾把生命永遠地留在了戈壁大漠。為了解決載人航天發射場的電磁干擾問題,體弱多病的她帶領年輕的技術人員晝夜攻關,最終積勞成疾。病床上的潘仁瑾説:“我真想趕快出院,回去和大夥一快幹,早日把咱們的飛船送上天!”然而,她卻沒能等到目睹飛船上天的那一天。面對她留下的遺物:一本黨章和一雙爬塔架做試驗用過的臟手套,同在發射場度過青春年華的丈夫常常熱淚盈眶……

  若地下有知,潘仁瑾和那些英年早逝的航天人,定能聽到“神舟”騰飛時的巨大轟鳴,定會為中國把自己的航天員送入太空而笑慰九泉。

  在這個喜慶的日子到來之際,不能來到人民大會堂的,還有遠征大洋返航途中的“遠望”號航天測量船,以及為下一次任務而緊張忙碌的千千萬萬個普通的航天人。

  ——那茫茫大海的潮起浪涌,就是來自祖國最熱烈的掌聲;那五星紅旗下怒放的似錦鮮花,就是人民給予航天人的最高褒獎!

責編:復蘇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意大利媒體關注中國載人航天技術水平 (2003/11/06/ 18:53)
  • 載人航天飛行代表團離開澳門 結束港澳訪問(2003/11/06/ 17:50)
  • 澳門各界人士歡迎中國載人航天代表團抵澳(2003/11/05/ 16:21)
  • 歐洲航天局計劃發射兩顆環境監測衛星(2003/11/05/ 11:40)
  • 中國可望兩年內發射載兩名航天員的“神六”(2003/11/04/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