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我國為什麼要搞載人航天 政治影響極其重要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13日 15:04)

  環球時報消息:1月7日下午,北京北郊的航天城,“神舟”四號飛船的返回艙回到了它的誕生地。

  “準確發射、正常運行、安全回收”,“神箭”——長征二號F總指揮、發射場副指揮長黃春平如此概括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正式載人之前的4次飛船發射。

  載人航天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可靠

  黃春平是在他工作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裏接受記者採訪的。這位運載火箭專家説:“1月9日,我就要去開一個會,準備載人火箭的工作安排。”黃春平告訴記者,俄美在正式載人前發射了十幾次,而我國只發射了4次就要進行載人飛行試驗,感到壓力很大,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是很不夠的。因為火箭、飛船的安全性、可靠性是靠概率來統計的,要有一定子樣。至於應對措施,黃春平説:“‘神箭’、‘神舟’四號的技術狀態和載人時完全一樣,直觀地看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我們在數據分析中不會放過任何微小的問題。考慮到不會再試了,所以我們的原則是以4次試驗為準,技術狀態能不改堅決不改,以更加‘嚴、細、慎、實’的作風搞好第五次發射。”

  另一項重要的準備工作是宇航員。黃春平説:“目前正在培訓的宇航員有14人,其中2人是教官,當然,他們也能上天。”2名教官曾在國外接受過培訓,回來後再教其他人,“因為全部都送到國外培訓費用非常昂貴”。黃春平告訴記者,“神舟”飛船準備了3個宇航員的座位,發射設計也是按照3人來考慮的。至於首次飛行上幾個人,視具體情況而定。在未來,將有科學家上太空搞科研。

  香港《星島日報》報道説,“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在今年10月發射升空。黃春平表示,這個時間目前還不能確定,萬一數據分析出了什麼問題,整個工作進程可能就會改變。黃春平的同事告訴記者,“神舟”四號飛船的發射時間就在黃春平的堅持下推後了一天,原因是原定發射的那一天氣溫低到了零下28攝氏度。黃春平説:“雖然我們的儀器是按照零下35攝氏度照常工作的標準設計考驗的,但有規定低於零下20攝氏度不得發射。載人航天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可靠,為什麼要冒險趕這一天?那可能把載人工程至少推遲兩年完成。”

  黃春平提到,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是于1992年9月21日經中央專委批准的。當時就確定了“三步走”的中國載人航天規劃:一期先搞載人飛船,之後再建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最終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在21世紀初使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能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載人航天正是空間實力的一個標尺

  “神舟”四號的發射,得到批准去現場採訪的國內媒體記者屈指可數,就更不用説外國媒體了。但是,這些外國媒體的記者想方設法打聽有關的消息,他們最關心中國載人航天在安全戰略上的意義。黃春平説:“所有國家的航天事業都是從研製導彈開始起步的,全世界都一樣,國家有這個安全需要。後來航天技術才更多地服務於國計民生,比如通信衛星、資源衛星、救災衛星、海洋衛星等等。我們是以和平利用空間的目的來搞航天事業的。”

  “國家安全”裏有領海、領空的概念,領空通常是指在領土、領海之上一定高度之內的空間範圍。再往高,大氣層之上呢,那是太空,被稱為在陸地、海洋、領空之外的人類第四疆域。然而,國際上並沒有明確太空裏哪塊是哪國的範圍。黃春平説:“設想一下,你頭上很高很高的地方就有別國的太空設施,你幹什麼人家都看得清清楚楚,你有什麼感覺?因此,我們也要發展空間技術。”

  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發展空間技術是單純為了民用的。美國曾著手建立龐大的星球大戰作戰平臺。海灣戰爭中,美國發射了大量衛星,嚴密監視伊拉克。美軍的每個小分隊都配備了衛星定位系統接收器,人在哪,發佈什麼指令都一清二楚,根本不像過去打仗,還靠短波電臺聯絡。

  中國軍方一位搞戰略研究的人士説,正因為技術都一樣,所以專業人士都明白運載火箭能把飛船精確送入預定軌道對導彈意味著什麼,多模態微波遙感技術對偵察監視意味著什麼。在現在和未來的國家安全戰略中,要想不受制於人,就必須有相當的空間科技實力,否則就會被人欺負。載人航天正是空間實力的一個標尺。美國的一份官方報告稱,載人航天是航天技術的集大成者,它對世界格局和國家的國際地位有著極其重要的政治影響。1961年,當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安全返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太空軌道飛行的宇航員時,美國感到大驚失色,覺得他們一夜之間就從世界第一強國的位置上掉了下來,於是立即集中力量搞“登月計劃”。直到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他們才重新找回了優越感和自信心。

  中國下決心集中人力、財力,加速載人航天的發展

  正因為空間技術具有如此關乎國計民生和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中國才堅定地下決心集中人力、財力,加速載人航天的發展。迄今,載人航天工程包括的宇航員、應用、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回收場七大系統,一共動用了100多個單位、3000多個廠家的數以萬計的科研、製造、統籌人員,整個工程投入巨大。

  黃春平向記者解釋了這筆費用的用處。其中大部分花在地面的建設上了,比如工廠、基地、設備等等,形成了固定資産,可以通用在許多國民經濟領域。“真正打到天上去的錢,其實並不多”。

  載人航天比不載人航天難在哪

  黃春平告訴記者,宇航員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不能出絲毫意外。為了實現載人航天這個目標,“神箭”——長征二號F火箭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故障自動檢測系統裏設定了310種故障模式分析,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命令宇航員逃到安全區域。談到逃逸系統,黃總起身走到矗立在辦公室內的“神箭”模型旁,指著其側面4個折起的柵格翼説道:“這是逃逸系統裏最難的部分,我們曾想諮詢一下俄羅斯專家,他們開價1000萬美元,最後還是靠我們自己解決的。”

  關於中國航天技術的整體水平,黃春平説,雖然我們宇航員的上天時間比加加林要晚42年,但並不意味著中國的航天技術比美俄落後42年。他分別從火箭、飛船、衛星等方面做了分析。作為運載“神舟”飛船的“神箭”火箭的總指揮,黃春平自信,中國運載火箭是世界一流水平。在宇宙飛船方面,與目前俄羅斯仍在使用的“聯盟”號飛船相比,“神舟”飛船體積更大,內部設備更為先進,總體來説已經達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的水平。中國的衛星發展水平相對要滯後一些。美、俄的衛星壽命達到了十幾年,而中國的衛星壽命還只有幾年,主要是在衛星自帶控制系統的火箭推進劑問題上有差距。

  黃總告訴記者,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到現在,完全靠自己,“作為科技人員,我們非常希望與國外同行展開闔作,但是基於經濟實力、知識産權、政治因素以及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中國的載人航天只能自力更生”。黃春平認為,目前制約中國航天事業的,是國家的總體經濟實力還不是特別強大,生産工藝水平不夠高,還不能投入足夠多的資金,但他相信,只要國家加大投資,經過15—20年的努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完全可以趕上世界最先進國家的水平。(程剛 石丁)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牢記江主席囑託 創造載人航天事業新輝煌(2003/01/06/ 22:15)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前景美好(2003/01/06/ 20:12)
  • 載人航天工程負責人:將儘快把航天員送上太空(2003/01/06/ 17:10)
  • 載人航天公眾關注:航天員和我們有熱線嗎(2002/12/31/ 05:12)
  • 神舟五號預計明年發射 載人航天將實現突破(2002/12/31/ 12:48)
  • 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關懷載人航天工程 (2002/10/31/ 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