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兩名十六大代表關於新型工業化的對話
——(十六大組稿 先進生産力)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12日 09:22)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
【話題背景】: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人物背景】:
楊曉堂代表,中國電子信息産業集團公司總經理
江小涓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符合中國國情”
楊曉堂代表:報告中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這是對新型工業化道路一個非常凝煉的描述。把中國的傳統工業和信息工業相結合,符合中國實際。目前我國工業的一個特點是,既有最先進的産業,也有較原始的産業。在我國這樣一個多元化的工業格局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用最先進的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武裝、改造傳統産業。
信息産業的發展要體現與時俱進的精神,要看到信息産業發展具有市場容量大、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關聯性強、擴散能力強等優勢,信息化一定會成為工業化的主導。同時也要看到,全國各地差異大,如果一哄而上都搞信息産業,而製造業沒有做好,後果也不堪設想。當前我國最大的優勢在於地域遼闊,內需市場廣闊,廉價勞動力豐富,在一段時期,我們還要把工業發展集中在製造業上,這就是我國的實際。所以説,十六大報告中關於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描述是實事求是的,符合我國國情。
“依靠結構轉換推動高增長”
江小涓代表:實現新型工業化,必須建立在産業結構優化的基礎上。江澤民同志在回顧過去5年輝煌成就時指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成效。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繼續加強,傳統産業得到提升,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結構調整使我國經濟增長有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如果仍然按照過去那種高能耗、高物耗的路子發展下去,近幾年的增長是不可能實現的。
按照經濟學理論,借鑒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發展中國家在高速成長階段有可能保持一個長達幾十年持續高速增長。增長的潛力來自於結構的不斷的轉換和升級。從發達國家看,在這個階段總會不停地出現一些高增長的行業,隨着這些行業的增長,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增長的空間又來自於結構的快速轉換。這種現象,就是依靠結構轉換推動高增長。
“優先發展信息産業”
楊曉堂代表:我國信息産業在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受到很大約束,但我們擁有廣闊的市場,在某些領域有可能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就我國目前信息産業而言,必須優先發展軟體和集成電路産品。這是我國信息産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體現一個國家信息産業水平的重要砝碼。如果沒有軟體和集成電路,我們的信息産業只能叫做裝配業,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息産業。
“積極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楊曉堂代表:報告中對信息産業的發展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系統集成。這是信息産業發展中最關鍵的要素。按照十六大報告要求,整合現有信息資源,形成合力,就能在世界上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就能創造出空前的效益。目前我們中國電子信息産業集團公司企業資本總量很大,企業很多,但沒有核心競爭力,主導産業不明確。下一步我們將凝聚最優質資産,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形成主導産業。這些主導産業包括電路的設計和製造、軟體和系統集成、無線技術等。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一套全新的現代企業機制,努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江小涓代表:當前我國整個經濟正面臨在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的基礎上,進入新一輪高增長的新機遇。只要我們按照十六大報告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路子,積極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基礎産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産業格局,就完全能夠在結構優化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實現翻兩番,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新華社記者秦傑 王雷鳴 )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