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姑娘郭鳳蓮這個名字,曾經紅遍大江南北,大寨作為那個時代的榜樣,也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裏,現在,經歷了風風雨雨的郭鳳蓮又將大寨精神融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努力將“大寨”變成一個叫得響的經濟品牌。
觀眾朋友,這裡是位於山西省昔陽縣大寨的一處農家院落,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大寨人在自家的院子裏搞起了家庭經濟,像這樣集商店、飯店、旅店於一體的“三店”家庭,就是隨着大寨旅游業的興起而出現的一種新興産物。
20世紀60年代,大寨人靠着雙手向窮山惡水宣戰,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當年的鐵姑娘郭鳳蓮1991年重返大寨時,全國的農村改革已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擔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的郭鳳蓮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寨門。如果説成立農工商一體的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是大寨人走向市場開端的話,那麼立足當地優勢,合理調整産業結構,大打品牌優勢,則實現了大寨農業新的飛躍。
歷史與現實的碰撞,優勢與市場的對接,郭鳳蓮圍繞着“農”字動起了腦筋。大寨十年九旱,種植結構單一,郭鳳蓮就帶領全村調整産業結構,向養殖業、糧食加工業、生態環境旅游業、飲食服務業發展,百畝農業科技大棚、千頭養牛場、萬頭養豬示範區、萬噸小雜糧生産基地,增加了農業的科技含量,促進了傳統産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通過內引外聯建立的大寨酒業、大寨核桃露、大寨牌鋁塑管等12家企業,使大寨人憑着品牌這一無形資産,坐享20%至25%的股份。
開發虎頭山森林公園,是郭鳳蓮依託大寨優勢,打出的又一張王牌,先後鋪通了旅游路,建起了水庫,興建起紀念亭、展覽館,僅憑旅游業一項,每年30萬游客就給大寨帶來600萬元的收入。
大寨的確變了,這不僅體現在大寨人的衣食住行上,體現在大寨的整體面貌上,更重要的是思維觀念的變化。
11年間,在郭鳳蓮帶領下,大寨村的集體總産值由1991年的300萬元,增長到2001年的9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1年735元,增長到2001年的3900多元,從只念土地一本經向商品經濟邁進,從封閉的虎頭山到全方位打開寨門,一個嶄新的大寨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這是山西臺和晉中臺記者張芹、秦少林報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