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東方電視臺 吳朝陽)人們的生活一天都離不開水。這十多年來,上海的自來水供應在市民身邊悄悄地發生着巨大變化,而在自來水市南公司搶修一線工作了二十年的陳建民對此更有着切身的體會,他説,喜歡上海,是因為上海充滿了希望。
説起十多年前上海的自來水供應狀況,陳建民印象最深的就是“保高峰”。由於當時上海的自來水供應總量與日最高用水需求有着很大的缺口,每年夏季和冬季,全市自來水行業都要全體動員,打兩次“保高峰”戰役,其中夏季保高峰尤為艱苦。
“當時水廠出水量小,地區壓力低,到了高峰大家要用水,就會經常出現大片沒水,有的水小,造成用水緊張狀況,每年都是這樣。所以一到天熱,我們就要“保高峰”,當時主要就是解決居民家中沒水。老早條件不像現在這麼好,家裏有空調,一家人家有臺電風扇都很困難,主要的降溫手段就是自來水。自來水一停,人家都要叫苦的”。
由於供水總量不足,管網水壓偏低,一些小區和居民家中常常要用水泵加壓,可當時的水管、水錶質量又很差,一加壓又會爆裂,因此,夏季高峰時一方面是供水不足,一方面又是大量設備搶修,養護工人的工作量極大,一個人一天要跑四五十戶人家。
“到了高峰時,我們來不及搶修,要修到夜裏十一、二點鐘,人家看看你們不來,已經睡覺了,我們再去敲門,人家很惱火,怪我們太晚、太慢,這種情況很多。實際上我們是來不及做。”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上海的自來水供應狀況開始迅速改善,黃浦江上游引水工程和長江第二水源先後向市區供水,一批自來水新廠投産,老廠也逐步得到改造。不久前,上海還在全國率先引進外資,建起了合資水廠。與此同時,市區自來水管網也經歷了大規模改造,目前,上海日供水能力已達700萬立方米,高於夏季最高用水量,自來水行業“保高峰”已經不那麼緊張了。而陳建民所在的養護搶修部門也實現了鳥槍換炮,原先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車,現在的搶修工全配備了摩托車和機械化工具,搶修效率大為提高,而且修理項目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現在居民要求高了,裝修房間也會打個電話過來,他覺得水錶、水管不好看,實際上一點沒有壞,使用都正常,居民覺得不美觀、不現代。過去六、七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我們接報修電話的人都會告訴居民這不屬於保修範圍,因為它沒有壞。而現在,對這種報修,我們一般都滿足居民,因為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對生活質量要求都高了,對自己的居住環境要求也高了”。
不過,陳建民説,和前幾年相比,搶修的工作量總體上並沒有減少。這是因為儘管老城區居民自來水報修明顯減少,但上海自來水供應的區域卻在不斷擴大,八十年代時長寧區到古北地區已經沒有管網了,而現在自來水供應延伸到了外環線,陳建民轄區內的水錶數量也從10多萬隻增加到80萬隻,所以修理工作量也就會相應增加。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上海城市建設這些年來的大發展。陳建民説,他和同事們每天在上海奔走搶修,既親身體會到自身行業的發展,又見證着上海城市建設和居民生活的巨大變化,對上海,他們由衷地感到喜歡。
“上海這些年飛速發展,我們看著她一點點建設起來的,對上海充滿希望,也是老熱愛上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