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黃橋決戰震驚中國;如今,老區的人們不等不靠,小農生産紅紅火火,商標註冊如火如荼,“東進燒餅”、“黃又黃燒餅”、“長生牌香荷芋”……行進在老區的鄉村、街道,儘管天空飄着細雨,但時時可以看到農戶的墻上刷寫的廣告語,感覺到時代的氣息撲面而來。
江蘇省泰興市分界鄉長生七賢村是遠近聞名的“香腸村”,在80年代末村裏幾戶人家就搞起小作坊灌香腸,目前村裏有專做香腸生意的專業戶近20戶,香腸遠銷上海蘇南等大中城市,戶戶發起了香腸財。近幾年,他們的生意越做越大,申請了商標,想把生意越做越大。兩層樓房,一個大院子,10多個工人,隨着天氣一天天變涼,香腸的生産量越來越大。章海林很有經驗地説,天冷了各家各戶買的肉食品會越來越多,再加上馬上就又要到元旦、春節,要貨的肯定多,所以現在得加強準備。
章海林是村裏第一個註冊商標的加工戶,在他的家裏,章海林提起給香腸註冊商標,深有感慨地説:“這是市場給我上的生動一課。”1995年初,章海林發現原先每年銷售香腸在60噸左右的“老根據地”安徽省合肥市銷量逐月遞減,便親自到該市作市場調查。他在合肥市一推銷商家中,坐在店堂裏仔細觀察消費者購買香腸的一舉一動。原來,章海林家的香腸與江蘇省如皋市黃市一家食品廠標着“**”牌的香腸放在一起,儘管他家的香腸無論從肉色還是口味都要勝出“**”一籌,但消費者手持兩種香腸反復比較後,還是覺得“**”有商標、有廠名廠址、有出廠日期,還有工商稅務部門的認證和食品衞生部門的檢疫,比較令人放心。面對扛着商標大旗的同行對手,章海林很快找到工商部門辦理了手續,結束了自家香腸“三無”産品的歷史。同年9月份,章海林家的香腸正式以“雪原”的商標在原銷售地登臺亮相。當他第二次來到合肥市那位銷售商家中,新包裝的“雪原”香腸已成為當地人首選香腸品牌,章海林感觸很深地説:“是品牌助我奪回了失去的市場。”
與章海林的“雪原”香腸比起來,黃橋燒餅可以説是飲譽大江南北,據記載,陳毅、粟裕指揮的黃橋決戰時,黃橋組織鎮上66家燒餅店日夜不停地為新四軍做燒餅,群眾在送燒餅途中,經過當地的致富橋時遭到敵軍火力封鎖,他們就用繩子拖着燒餅籃子,在橋面匍匐前行……因為有了這一段美傳,許多的外地人都想一嘗其美味,於是,在蘇州、南京、杭州、武漢等地總有那麼一兩家黃橋燒餅店,“有的店做的都不是正宗的黃橋燒餅,現在我們已經註冊了‘東進’等商標,這才是最地道的。”黃橋鎮一位老燒餅店主告訴記者。其實,真正的黃橋燒餅是一種薄面油餅;解放後,隨着人們的生活條件的改善,才“演化”成現在“鹹、甜、方、圓”多個品種的點心,也隨着《黃橋決戰》電影的放映,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黃橋燒餅。一已離休的王姓老將軍離休後在蘇州曾特地請人捎去黃橋燒餅。這幾年好多城市也相繼建起了黃橋燒餅店,老將軍也在蘇州街頭買了幾隻,“不如黃橋的好”。聞此消息,黃橋鎮上幾家小有規模的黃橋燒餅店在鎮政府的幫助下一起註冊了“東進”、“黃又黃”等文字及富有地方特色的圖案為商標,“黃又黃”便是取自《黃橋燒餅歌》“黃橋燒餅黃又黃哎,黃橋燒餅慰勞忙……”這一來,使黃橋燒餅堂而皇之地躋身泰興名小吃,也越洋過海漂到美國、日本華僑的飯桌上。為適應市場需要和打好“黃橋燒餅牌”,2001年11月還搞起了“中國黃橋燒餅節”,吸引了不少食客前來游玩,同時也引來了許多海外人士的投資……最近,在鎮相關部門的支持下,180多家燒餅店聯合成立了燒餅協會,規範製作標準,有的還通過合作的方式形成連鎖店。
同時,為使更多的“黃橋人”、“外地人”品嘗到正宗的黃橋燒餅,鎮上還設立了黃橋燒餅培訓中心,接納來自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學習製作黃橋的技巧,現在已有不少外地城市擁有了“品牌統一、製作相同、門牌一致”的正宗黃橋燒餅店……
現在在黃橋老區,人們經商、搞副業總忘不了到工商部門註冊商標,10月17日下午,從蘇州農貿市場趕回家的趙永生高興地説:“要不是有了‘長生牌’商標,我家1畝多地的香荷芋不知要賣到什麼時候,恐怕我還要熬幾晚……”為了趕時節,趙永生把自家的香荷芋送到村食品廠加工,實行真空包裝。1畝地比往年多賺了300多塊錢,而有了“長生牌”商標也讓他家的香荷芋在蘇州農貿市場成了市民的搶手貨。像趙永生這樣,有了商標,懂得産後生産的農民在黃橋越來越多。“商標就是保護神,走到哪都吃得開。”趙永生感慨地説。
江蘇省揚州廣播電視報 趙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