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喜歡上海”,我們要請出上海市電信公司市場部副經理柯蝶娟。
今年44歲的柯蝶娟,10多年前在上海市電話局當營業室主任,那時侯,私人電話是上海灘的一件奢侈品,用戶總共才10萬戶。而現在,申城家庭電話數突破了370萬門,電話已經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傳遞信息和親情,柯蝶娟説,她喜歡看到電話線情牽起一戶戶上海人家。
回想起當年的電話裝機難,今年44歲的柯蝶娟感觸特別深,尤其江西路營業廳門口待裝戶們排起的長龍,她至今曆歷在目。
(實況:柯蝶娟):“那時人們早晨四、五點鐘就起來,擺一個小椅子、放一個籃子,在那邊排隊。那時排隊裝電話也成了上海灘上的一大景觀。記得我接待過一個用戶,他們夫婦兩個新婚要裝一部電話,從登記到裝好,兒子已經三歲了。”
“缺線少號”是當年眾多電話待裝戶得到的最常見答覆。百年老城市,歷史欠帳多。1989年,上海的電話總容量才40多萬門。然而生活條件改善後的老百姓已經不願再擠到公用電話亭打傳呼,這時,上海掀起了第一輪裝機熱潮。柯蝶娟説,當年自己的工作頗有面子。
(實況:柯蝶娟):“那時(優先)裝電話要走後門、領導批條子,包括我的親朋好友都説,你在電信局工作裝電話肯定很容易的。那時待裝戶很多的,我記得85年時就從2萬、4萬、6萬、10萬這樣成倍地發展,最高一年1996年光市區我們就放號70萬線,浦東一下子裝了14萬(號線)。那時沒有雙休日,天天在加班加點。”
在這樣快馬加鞭的發展速度中,電話走進了尋常百姓家。1989年和1995年,上海電話號碼兩次升位,從6位升至8位。市區私人住宅電話也從13年前的10萬戶發展到目前的370多萬戶,普及率則從1989年的6%提高到了現在的109%,這意味着,住房條件的改善,使很多家庭實現了“一戶兩線”。
(實況:柯蝶娟):“1996年我們開始發展ISDN,就是它可以一邊打電話,一邊上網,從去年開始我們又發展ADSL寬帶業務。1440現在我們裝電話不光為了打電話,可能還為了傳數據、為了上網,為了一些可視(功能)。”
一度直線上升的電話初裝費,也隨着電話的普及而逐步下跌直至取消。”
(實況:柯蝶娟):“90年代初裝一部電話,一開始是1500元左右,後來是2300,3500,最高的我記得95年時初裝費是4000元,但是那時侯,儘管是這樣高價的初裝費,需求的人還是很多。去年7月份我們取消了初裝費,去年一年我們裝了60萬門電話。”
現在的電信營業大廳裏,再不見新裝電話窗口前的長龍,然而新一輪“裝機難”卻隨着城市發展而再次悄然出現。
(實況:柯蝶娟):“現在裝電話難主要反映在移機用戶上,因為移機主要是新建小區,你看我們上海現在每日每月有多少高樓拔地而起,這樣移機可能相對有段時間比較難,但是再難也不會比過去等上三、四年也裝不上電話難。”
過去的十多年,柯蝶娟見證了傳呼電話的銷聲匿跡,看到了千家萬戶用電話拜年、上網沖浪、享受互動點播帶來的信息化樂趣,甚至不少老年人也時髦地用上了移動電話。
(實況:柯蝶娟):“這十多年來我親眼目睹了上海/電話的發展,電話確確實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捷,使人們的溝通更加融洽,世界也縮小了。這也就是我喜歡上海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