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科技強軍”,着眼於打贏未來可能發生的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是以江澤民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在創造地發展毛澤東、鄧小平的軍事理論,總結我軍長期建設的歷史經驗,正確把握世界軍事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做出的重要的戰略決策。
從上世紀後半葉起,科學技術就主導着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都競相將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應用於武器裝備,以此來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更説明,誰掌握現代高新技術,並將其充分應用到戰爭中,誰才能贏得未來的戰爭。因此,科技建軍是提高我軍戰鬥力,保證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必由之路。
“科技強軍”的核心是依靠科技創新加快新型武器裝備研製步伐,推動武器裝備發展,使軍隊武器裝備由半機械化、機械化向自動化、信息化邁進。據報道,近年來,在科技進步的帶動下,陸軍及通用武器裝備已基本實現制式化、系列化,火力壓制、地面突擊、戰場機動、戰場情報偵察、作戰指揮和防護能力有了較大提高,滿足了多兵種聯合作戰的要求。海軍在導彈化、立體化、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已具備了近海防禦作戰能力。空軍具備了相當水平的全天候、全天時、全空域作戰能力,一批高技術武器裝備正在陸續裝備部隊。
實施“科技強軍”戰略,關鍵在於培養大批既精通軍事又掌握現代高技術的複合型人才。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沒有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就無法掌握新的武器裝備,無法創造和運用新的戰法,也就不可能贏得未來戰爭的勝利”;“高新技術裝備一下子搞不上去,但人才培養要先行。寧肯讓人才等裝備,也不能讓裝備等人才。”根據江總書記“人才先行”的戰略思想,全軍研究生培養單位重點建設了一批院校、學科和實驗室(簡稱“三重”建設),構建起了“我軍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航空母艦”和“科技強軍的高科技平臺”的整體框架。跨入新的世紀,按照軍委的部署,我軍將在“三重”建設的基礎上,實施“2110工程”, 即在本世紀的頭10年,重點建設一批學科專業和院校。
“科技強軍”的目的是將高科技應用於武器裝備,提高軍隊作戰能力,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實現我軍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從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根本轉變。為此,黨的十五大提出:三年內再裁減軍隊員額50萬。此項工作已於1999年底圓滿完成,通過整編,使陸軍精簡18.6%,海軍精簡11.4%,空軍精簡12.6%,第二炮兵精簡2.9%,全軍總編制人數保持在250萬以內。
“科技強軍”戰略必將對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産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