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在雲霧繚繞的山區公路上奔馳,上了華南第一峰———貓兒山腳不久,當地幹部告訴記者:老山界到了!1990年陸定一題老山界的字碑歷歷在目:“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幽,峨眉之秀。”
這就是紅軍於1934年翻越長征途中第一座難爬的高山?!
老山界變了!險峻的山巒已修通了公路,當年貧窮的瑤族等少數民族已闊步走上了致富之路,當年人跡罕至的大山深處已成為森林旅游的熱點地區。
險途變坦途
老山界海拔1860米,位於廣西興安、資源和湖南新寧縣邊界,起於興安縣華江瑤族鄉,終於資源縣兩水苗族鄉。當地幹部群眾談起老山界的變化,欣喜之情溢於言表。資源縣領導告訴記者:“解放前資源縣沒有一寸公路,從興安到資源縣只能翻山越嶺,憑雙腳走路;而今通了柏油馬路,坐汽車1個來小時就可以到。”
資源縣交通局局長劉昌林説:“解放前,資源縣的生産、生活資料主要從湖南溯資江運來,所以流行歌曲《縴夫的愛》對上了年紀的資源人來説,不是一種陌生的生活。1956年,在國家支持下,當地幹部群眾努力奮鬥,從興安縣百里村修通了到資源的第一條公路。接着又陸續修通了資源到湖南、到龍勝等與周邊省、地、縣的公路,改革開放後又興起修建山村公路的熱潮。至此,資源已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陸定一在《老山界》中描繪了山陡路險,紅軍英勇頑強攀登的情景,而今這些地方大都修了鄉村公路。
貧窮變富裕
當年紅軍經過的瑤家連飯都吃不飽,許多瑤民為逃避國民黨和廣西軍閥的苛捐雜稅和壓迫,只得逃到深山老林裏。而今,老山界下的興安縣華江瑤族鄉已成為廣西最富的少數民族鄉鎮之一。進入華江境內,看到的是連綿不絕的茂林修竹,公路兩旁望不斷的竹木加工廠。
平岩村66歲的老人李明晨告訴記者,近年來政府號召大家學習推廣毛竹低改技術,農民像種田般地給毛竹鋤草、松土、施肥,使毛竹蓄積量大大增加,每年砍伐量也隨之增加,農民的收入因此得到了很大提高。華江鄉幹部説:“僅種竹一項,全鄉目前農民人均每年增收就超過了2000元。”
在當年紅軍經過的資源縣兩水苗族鄉塘洞村,村級公路兩旁建立了10多家竹木加工廠。69歲的村民劉道海説:“這幾年農民富得很快,那些辦廠的不少人都有幾十萬家産,有的還是百萬富翁。”資源縣最大的涼蓆廠夏寶涼蓆廠就辦在這個比較偏遠的山村裏。廠長黃修華説:“光從村裏招來的工人就有200人,每年生産加工涼蓆15000張左右,年産值超200萬元,産品主要銷往華南地區的主要城市,並出口到越南。”
資源變財富
革命者的足跡是資源,也是財富。當地幹部群眾正在努力把紅軍長征路建設成為“旅游路”。興安縣修起了老山界碑,建起了紅軍突破湘江紀念碑,各地來的游客都要爭相目睹當年紅軍留下的標語、文物,緬懷紅軍的英勇事跡。據當地宣傳部門的同志介紹,每年前來觀光的游客都超過了10萬人。“紅色旅游”已成為當地人民致富的重要財源。
老山界是華南第一峰貓兒山的主要山脈,這裡山勢巍峨,古木參天,山花爛漫,雲遮霧繞,流水潺潺,是漓江的源頭,也是重要的森林保護區。目前,當地政府正加快森林旅游開發步伐,將資源優勢變為旅游優勢和經濟優勢。記者在山上看到,一座高標準的賓館正在加緊建設。一位游客説:“想不到江山如此多嬌,氣候如此宜人,真是避暑勝地。”
老山界的變化是紅軍長征路上諸多重要變化的縮影,也是世紀之交祖國大地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個“窗口”。
《人民日報 . 華南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