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話劇,顧名思義是相對於傳統大劇場話劇而言。其特點一是表演空間小,二是演員與觀眾接近,三是先鋒性較強。1982年,林兆華執導的第一部小劇場話劇《絕對信號》在北京人藝小劇場上演以來,中國的小劇場話劇已經走過了近二十年。從最初的每年一齣,甚至幾年一齣戲,到現在一年能有十幾齣不同風格的小劇場話劇在首都舞臺輪番上演,從少數戲劇先鋒的實驗田發展到今天話劇藝術一種重要的生存方式。小劇場話劇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霸王別姬》、《非常麻將》、《紀念碑》、《臭蟲》、《屋外有花園》等小劇場話劇的出現使人們記住了林連昆、楊青、奚美娟、徐冰、楊婷等演員。老一代的戲劇評論家田本相評小劇場話劇為戲劇開闢了第二個空間,形成了多樣化的演出格局。
北京人藝以全年演出188場,票房總收入約1078萬元的佳績走過了輝煌的2000年,在這當中小劇場話劇撐起了半壁江山。由此看來,無論在受眾範圍,還是在社會影響上,小劇場話劇其實並不“小”,可以説,市場文化需求就是小劇場話劇的生命。
近日,北京市劇協等相關單位聯合在京舉行“當代小劇場話劇”研討會。與會專家各抒己見,氣氛熱烈。
專家説:
著名評論家童道明指出:小劇場話劇的演出是劇場空間和觀演關係的一次新的構建,雖然小劇場話劇沒有固定不變的舞臺,也沒有固定不變的觀眾席,但是,小劇場話劇比大劇場話劇更能提供演員心理深入的可能性。導演孟京輝説:小劇場話劇發展到今天,儘管很大程度還是按其空間大小劃分,但人們更應該從質感和品格來與其他種類的戲劇區別;尤其應該注意小劇場話劇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特點。
製作人黃紀蘇認為,小劇場話劇提供給人演得起的東西,帶有與生俱來的商業色彩,當小劇場話劇帶有商業要求時,它也帶有反叛色彩,它很前衛、很時尚,具有較強的商業效果。有專家説:市場怎樣做,導演有責任,要靠自己的經驗積累,同時也是戲劇市場經驗的積累。目前小劇場話劇關鍵的問題是開拓市場,但最後落實到創作上,一個作品成功與否還要看觀眾的反映。談到小劇場話劇今後的發展,一部分與會者認為,應該讓大眾關注,特別是大學生關注戲劇。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去年在京上演的十七部小劇場話劇,原創的只有《切 格瓦拉》、《霸王別姬》、《非常麻將》等四五部,其餘皆是根據國內外名著改編之作。孟京輝認為,如今制約小劇場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缺少原創作品。導演李六乙説,我們的導演和演員最好是對生活有一定的感受之後再去做小劇場話劇,要排從文學劇本就具備原創性的小劇場作品。查明哲呼籲,小劇場話劇工作者應形成聯盟,更多地探討小劇場話劇的生存狀態,對於它的實驗的特性要理解得寬泛些,不要僅限於先鋒和前衛。傳統戲劇的一些手法和意識,我們應很好學習和借鑒,而不能急於拋棄。今後的小劇場創作面臨着如何去挖掘生活,去塑造人,如何使它和觀眾的心靈碰撞等問題。
觀眾看:
長期以來,小劇場話劇形成了一群以青年知識分子為主體的觀眾群。這群觀眾認可小劇場話劇演出,由於他們的參與,小劇場話劇成為時尚流行的一部分。
另有一些觀眾認為,編導過於“隨心所欲”地對原著改編,造成了他們理解和欣賞的困難。一些作品劇情過於矯情,太多摻雜了自以為是的“革命化”或者“現代化”的東西,顯得膚淺加浮躁。
當然,還有相當多的大眾對小劇場話劇冷漠,覺得與自己的欣賞趣味和接受習慣相距甚遙。
以上的種種可以讓我們比較清楚地看出:為什麼小劇場話劇在北京能夠風行,而在中國的其他地方,情況卻似乎沒有那麼好。推廣是推廣,不過也得順其自然———畢竟現在的觀眾心裏可是賊亮的。(周向陽 許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