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 一種傳承 更多美好
- 逐行天下,騎行英雄
- 探國潮風韻,賞國貨華章
- 中國品牌日地方展區探展
- 中國品牌日美好之城探展
10月1日, 由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九次會議通過的《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以下簡稱《保護條例》)施行。《保護條例》共31條,分為總則、保護規劃和保護措施、傳承利用和公眾參與、法律責任、附則5章,對中軸線的保護對象、保護措施等做了詳細規定。《保護條例》的頒布,標誌著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進入新階段。
規範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是指北端為北京鼓樓、鐘樓,南端為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全長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築、城市管理設施和居中歷史道路、現代公共建築和公共空間共同構成的城市歷史建築群。
對於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的保護對象,《保護條例》第三條共八款進行了詳細規定:北京中軸線包括北京鼓樓、鐘樓、地安門外大街、萬寧橋、地安門內大街、景山、故宮、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天安門廣場建築群、正陽門、前門大街、天橋南大街、天壇、先農壇、永定門禦道遺存、永定門等;以北京中軸線為骨架對稱展開的歷史城廓、歷史街巷、城市標誌物或者標誌性建築群;依託北京中軸線標誌性建築構成的重要景觀視廊等。
“中軸線上的文化遺産構成要素非常複雜,包括古建築及近現代重要史跡、遺址、歷史街區、歷史道路和廣場等要素。保護級別也不盡相同,既有故宮、天壇等世界文化遺産,也有市級文保單位,還有非文物建築、其他物質形態載體。保護法規有時候要求不完全一致,還有一些規定,如《北京市公園條例》《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條例》等,對老街區內的文化遺産保護不一定十分有針對性,使得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面臨政出多門、保護要求不一等問題,因此還有進一步具體化和明確化的立法空間,需要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來規範中軸線文化遺産的保護。”在近日2022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傳承與創新大賽組委會舉辦的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大講堂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文化遺産法研究所所長王雲霞如此解讀。
《保護條例》的制定和頒布也是出於現實需要。北京中軸線在2012年時就已經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世界遺産公約》及其《操作指南》要求申報國必須建立有效的保護管理體系,包括法律、科技、行政和財政措施。國家文物局在2013年通過了《世界文化遺産申報工作規程(試行)》,其中第十九條規定,申報的遺産地必須頒布實施文化遺産保護的地方專項法規和規章。因此,需要對標《世界遺産公約》及其《操作指南》和國內相關申報要求,建立完備的管理機制,便於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保護條例》的實施是北京市文化遺産保護的一件大事,對中軸線的保護至關重要。”北京市文物協會會長孔繁峙説,中軸線是北京這座歷史名城最精彩的景觀,也是北京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活”的載體,見證了北京文化中心建設的發展歷程和城市的巨大轉變,對中軸線的保護也是對北京這座歷史名城的保護。
加強統籌協調,推進中軸線整體保護
《保護條例》規定,建立北京中軸線保護議事協調工作機制,統籌、協調北京中軸線保護的重要事項。市文物部門主管北京中軸線的整體保護工作。規劃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財政、文化和旅遊、園林綠化、交通、水務、教育、城市管理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北京中軸線保護相關工作。王雲霞認為,這條規定建立了常態化的統籌協調機制,並且明確了主管部門的職責,為中軸線文化遺産設定了保護機制,是《保護條例》的一大特色。
對北京中軸線保護對象如何實施保護?《保護條例》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對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古樹名木,按照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古樹名木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予以嚴格保護。第十五條規定,在北京中軸線保護區域內進行工程建設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報請市文物部門組織考古調查、勘探。第十六條規定,在北京中軸線保護區域內進行工程建設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照城鄉規劃、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報請審批。第十七條規定,北京中軸線保護區域內的現有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不符合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要求的,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或者産權單位可以依法通過申請式退租、房屋置換、房屋徵收等方式組織實施騰退或者改造。“對各類型文化遺産如何進行保護,與其對應的相關現行法律法規中已經有明確規定,是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歷史建築的適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相關規定。涉及到相關建築物、構築物的騰退或者改造的,《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也有更為詳細的規定,只需要按照相關規定依法辦事就可以。在這些問題上,《保護條例》沒有規定比之前已有法律更嚴格的保護措施,以儘量避免影響中軸線上人們的生産、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居民的壓力。”王雲霞説。
促進公眾參與中軸線的傳承利用
現今對中軸線文化遺産的保護非常注重傳承利用和公眾參與,在這方面,北京市也做了諸多探索。在東城區,鼓樓推出“時間的故事”展覽,10件藏品、48件輔助展品和裝置、6個數字影片和12個交互體驗展項,吸引很多市民遊客“打卡”。北京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攜手北京河圖推出“萬象中軸”數字文化體驗項目,市民、遊客下載專用App,即可體驗虛擬與現實結合、歷史與當下輝映的數字中軸線,感受“活”起來的中軸線文化。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自2021年起還舉辦“北京銀行”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傳承與創新大賽,目前2022年大賽正在進行中。今年大賽設置了場景業態、助力申遺、視覺影像、中軸創意和數字文創五大賽道,共徵集到76263件作品,向公眾傳播了中軸線文化遺産價值,促進年輕人了解北京中軸線、熱愛北京中軸線,助力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助推北京中軸線申遺。中軸線文化遺産的傳承和公眾的參與,是《保護條例》中最多的一部分,體現了對中軸線傳承利用和公眾參與方面的重視。比如《保護條例》第十九條規定,市人民政府和保護對象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應當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採取下列措施,促進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的傳承利用和公眾參與,包括統籌推進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採取不同形式向公眾開放,現狀尚不具備開放條件的,逐步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鼓勵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向公眾開放。第二十一條規定,鼓勵保護對象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其他保護責任人開展北京中軸線的遺産價值發掘、闡釋和傳播活動,運用傳統與現代展示手段,採取多種方式向公眾提供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文化信息。
《保護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本市設立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基金,鼓勵、支持單位和個人對北京中軸線保護、修繕、展示、研究、交流和傳承等活動提供資助。捐贈人、受益人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享受稅收優惠。“在文化遺産的保護上,捐贈人、受益人享受稅收優惠在我國大部分地方只停留在政策層面上,並沒有落實到法律法規中,但是《保護條例》明確承認了可以享受稅收優惠,這是對捐贈人的鼓舞和激勵。”王雲霞説。
《保護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北京中軸線保護區域內的居民對遺産保護和利用工作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北京中軸線保護區域內的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應當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居民參與遺産的保護、利用,以及遺産價值的發掘、展示和傳播,加深居民對遺産價值的認同感,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這些規定有利於調動社區居民參與遺産保護的積極性,關鍵是要求社區居委會、街道辦事處通過各種形式組織居民參與遺産的保護利用以及價值詮釋、傳播,以加深居民對遺産價值的認同感。居民對遺産價值的認同非常重要,只有高度認同遺産價值,認識到遺産的保護與傳承對於提升生活品質和社會發展的意義,才能使遺産保護和傳承成為自覺的行動,真正與居民的幸福生活聯絡在一起。這個制度設計體現了遺産保護共治共享的基本理念。”王雲霞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