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美食

中國古代漆器的紅與黑

來源:北京青年報 | 2022年10月18日 11:25
北京青年報 | 2022年10月18日 11:25
原標題:中國古代漆器的紅與黑
正在加載

  從河姆渡新石器時代的朱漆木碗,到楚漢漆文化的繁榮,直至明清達到頂峰,中國可謂世界上最喜歡用漆製作器物的國家,並將漆藝綿延傳承,走過了7000年漫長而輝煌的歷程。

  作為傳統漆器的兩種主要色彩,紅色和黑色在漆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積澱為“標準色”,成為漆器色彩的基本美學特徵。

  “墨染其上,朱畫其內”自先秦就是傳統

  漆器一般是以竹木皮麻為胎,外涂漆色,是古代器具中的驕子,髹(xiū)飾的器物多是食具、酒具、祭器、日用品、陳設品、傢具、兵器和門樓等。

  我國不僅是世界上用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也是出土漆器最多的國家。目前所見對漆器的最早記載為“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裁)之,削鋸之其跡流漆墨其上,輸之於宮以為食器”,出自《韓非子·十過》。

  早在新石器時代前期,就已經有了較高水準的漆器,如1978年在浙江河姆渡遺址第三文化層中,出土了一件纏藤篾朱漆筒形器和一件木質、斂口、有圈足、器壁外均涂有朱紅色漆的木碗(現藏浙江省博物館),這也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漆器。由此考證,利用生漆作為塗料使用在我國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

  商周時期漆被廣泛運用並開始種植漆林,《周禮·地官司徒·載師》中記載“唯其漆林之徵,二十有五”,《史記·貨殖列傳》中載“陳夏千畝漆”。這一時期色彩的使用已有等級之分,紅色為統治階級所獨用色。據文獻記載或考古挖掘發現這一時期漆器色彩運用較多的就是紅、黑色漆。

  殷墟考古發現四個大墓,發掘出大批量的雕花木器,其中涂朱印紋數量最多,還鑲嵌蚌殼、松綠石等材質,同時隨挖掘出土的還有鼓和盾等,都髹以紅底黑紋漆。另外當時在紅黑基礎上還發展出一種新的漆色,在黑漆中加入少量的紅色,色彩如雀頭色,稱為“雀飾”,主要用於車馬上漆藝的修飾使用。

  周代漆藝己相當成熟,漆器延續商代紅、黑搭配色彩形式,並在紅黑色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多種色彩,然而紅黑對比搭配的方式和色彩觀念仍未改變,還流行一種紅色漆皮鑲嵌蚌殼及螺鈿等材質的裝飾技法。

  戰國時期,漆器取代了青銅器成為社會主流,漆器製作工藝手法都有質的飛躍。考古挖掘發現有近千座楚墓出土漆器,它們共同的特徵是都髹以紅黑漆,以黑底紅紋為多,紅底黑紋較少見,輔以其他各色,色彩搭配形成鮮明對比,樸素而華美。雖然也出現了藍、綠、紫、黃等彩漆,但是紅、黑色彩依然是主流,且作為漆器的慣用底色除了運用黑漆外,彩色漆作底的就只有朱漆,延續了“禹作祭器,墨染其上,朱畫其內”的傳統,為後來秦漢時期紅、黑色主導漆器色彩奠定基礎。

  秦漢時期被稱為漆藝史上的“黃金時期”。秦漢時期漆藝紅、黑漆的運用達到鼎盛時期,幾乎統治了秦漢近500年間漆器色彩。如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大量漆器,品種多達十多種,絕大部分特點為外黑內朱,並在黑漆上繪紅色或赭色花紋。

  漢代在繼承了戰國和秦代漆藝的特色基礎上,將其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有專門的機構管理和生産漆器。從出土漆器和資料文獻記載中發現,漢代的漆器特徵常見器內紅色,器外黑色或輔以紅色紋樣,“外黑內朱”形式明顯。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雙層九子漆奩(lián),外表黑褐色為底,其上貼金箔施彩繪,盒內部髹朱漆,紅黑色彩搭配金箔,凸顯典雅、富貴之感。

  儒家、道家美學思想以“紅”“黑”為正統色

  紅黑配成為中國古代漆器的主流色,不僅是因為它的樸素中顯華美,更是因為中國人崇黑尚紅的觀念。我國傳統的色彩觀,是帶有哲學意義的五原色理論體系,是一種被納入陰陽五行學説中的色彩論,以五色代表一切色彩,《周禮考工記》曰:“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五色即指紅、黃、藍三原色及黑、白兩極色。黑色是諸多色彩中視覺最清晰的顏色,在我國古代色彩觀念中,是最高的色彩崇拜,也是單色崇拜時間最長的一種色彩,經過單色崇拜的長期過程,自夏代開始就具有特殊的位置。

  孔子代表的儒家美學思想規範一個“禮”字,主張用色按倫理、秩序,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把色彩的象徵性作為“禮”的規範推廣向整個古代社會。儒家美學思想注重“正色”,包括紅、黃、青、白、黑,認為正色是正統、高雅的色彩。孔子曰:“惡紫之奪朱也”,紅為“正色”、“上色”,紫為“雜色”,紫奪正色與“禮”不符,為不仁。儒家用“化”來為色彩區分等級,是否符合“禮”之法成為色彩審美依據的標準。千百年來的思想觀念使得中華民族産生了紅色情結。階級統治者把紅色作為獎賞,來賞賜忠勇之士,更有漢代劉邦規定只有劉姓諸王邸宅可用朱紅漆門,以此來彰顯其姓氏尊貴,以至於後來“朱門”成為尊貴的專用代稱。

  老、莊為代表的道家美學思想中的哲學意味較濃,區別於儒家的禮儀道德觀,其提出的“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的思想無不體現其對於政治統治者追尋樸素黑白二色的審美觀念。老子反對過度奢侈,主張“清心寡欲”,他對色彩無好惡説,更多地強調樸素、自然之美。道家追崇黑白,認為黑白高居於其他一切色之上,道家美學色彩觀對中國藝術表現頗有影響。如中國水墨畫就極具體現,白紙黑墨將中國人文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黑白這兩個性格特徵對立的顏色在藝術表現上卻産生了十分和諧的效果。

  漆器作品中的留黑類似于中國畫中的留白

  我國的陰陽五行説中把黑色作為北方和冬天之色,《史記封禪書》中説:“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這十分明顯的表現了黑色的情感傾向。在中國文化裏具有沉重的神秘之感,它承襲最原始的色彩感知,與白構成原始色彩感知的基礎,逐步形成紅、黃、青、白、黑的五色體系,完成了從單純的單色崇拜逐漸向自發的審美昇華的過程。我國古代的色彩觀認為黑、白包容了世界的一切色彩,認為在“黑、白”兩極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色階變化,漆器作品中的留黑類似于中國畫中的留白,可以達到“無畫處皆成妙境”的效果。

  從我國傳統繪畫的用筆用色上來看,勾勒于宣紙上的墨線正顯露著黑漆髹涂在漆器上的裝飾性線條的優良傳統。正如清代畫家石濤所説的那樣:黑團團裏黑團團,黑墨團裏天地寬。所以中國古代畫家用有限的墨色創造了無限的色彩斑斕的世界,可以説是屬於中國藝術的一種特殊的色彩表現方法。

  漆器的顏色一直以紅黑二色為主,這與漆色的製作技術的特殊性也是分不開的。在天然漆液中加入黑炭粉就可生成黑漆,且這種炭粉極易獲得,如木柴經燃燒後的黑煙、黑灰採集後即可使用,黑色就順其自然的首先出現在髹漆工藝裏。另外,紅色漆的獲取主要是採用礦物質硃砂入漆調製,故又稱朱漆,硃砂是我國一種特有的顏料,産自南方。有資料表明,它也是我國最早使用的顏料之一,在天然漆液裏摻入礦物質硃砂粉末調製成朱漆。硃砂調漆後具有堅固華麗且永不褪色的優點,較之其他礦物顏料粉更為穩定,這也是紅色與黑色不斷使用且得以擴展的原因之一。

編輯:宋陽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文旅熱點
更多精彩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中國古代漆器的紅與黑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