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美食

吃瓜不懂瓜 滋味少一半

來源:中國新聞網 | 2022年08月19日 09:36
中國新聞網 | 2022年08月19日 09:36
原標題:吃瓜不懂瓜 滋味少一半
正在加載

  進入農曆七月,吃瓜的季節是真的到了。鮮嫩的絲瓜,清苦的苦瓜,綿軟的冬瓜,清脆的黃瓜,甜面的南瓜,全都扎進了菜場供人享用。當然了,還有夏天最受歡迎的“小甜甜”,西瓜。

  夏日三寶“空調、WiFi、西瓜”

  “瞇甜”“脆甜”“沙甜”,不論是喜歡哪一種口感西瓜的人,都可以在“瓜月”吃個盡興。近十年來,中國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産國和消費國。相比別的國家和地區動輒要花費成百上千元買一個西瓜,國內市場上的西瓜,貴也不過七八元一斤,便宜的才一兩元一斤。正是因為西瓜便宜、好吃、種類多,每到盛夏便開啟了“空調、WiFi、西瓜”的生活模式。

  且不論超市和水果攤,連小

  販的三輪車上都堆著“西瓜山”。常見的西瓜種類頗多,常人只能從形狀上分個大概。橢圓形的西瓜,最宜一刀切成兩半,抱一半在手裏,用勺子大快朵頤。最常吃到的麒麟王西瓜便是橢圓形西瓜,其餘的還有花皮西瓜、春雷西瓜等品種。而另一種長橢圓形西瓜,則包括了表皮深黑綠色的品種黑美人,以及傳説被康熙盛讚為“瓜中之王”的寧夏西瓜。

  西瓜的“西”字 暗藏了它的身世?

  別看西瓜現在是接受度最高的夏日水果之一,其實西瓜的原産地並不一定在中國。根據《中國植物志》記載,西瓜的原産地應該是在非洲地區,這也是普遍的觀點。為什麼説“應該”呢?因為西瓜溯源的研究,至今沒有得出結論。而關於西瓜是何時傳入中國的,更是分説不一。

  一説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有傳説認為,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葡萄、核桃、石榴、西瓜等水果和蔬菜。作家阿來曾經在書中寫道,如何粗略地判斷一種植物是否原産于中國,可以從其名字入手。但凡名字為單字的植物,例如杏、桃、李等等,大都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居民”。兩個字的植物,由外地傳來的概率更為高些,比如葡萄、番茄、香菜等等。而西瓜的“西”字,似乎也暗藏了它的身世:從西邊而來的水果。這一點,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也有記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

  另一説是在五代時候傳入中國。五代後晉時期胡嶠撰寫的記述契丹地理風俗的《陷虜記》中記載:“自上京東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東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這是現存古籍中,首次見到“西瓜”一名。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嶠徵回紇,得此種歸,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則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亦甜瓜之類也。”便直接把西瓜傳入中國的功勞,歸到了胡嶠身上。雖然西瓜不一定是胡嶠帶來的,但是根據此説法,大抵也是五代時候傳入中國的。

  還有一種説法認為,中國自漢代就已經有了西瓜。例如海昏侯的墓中,就曾經發掘出“西瓜籽”。在江蘇省揚州西郊邗江縣漢墓中,也曾出土過“西瓜籽”。但有學者專門實地考察過,也寫過論文,論證這些“西瓜籽”,其實或許都是粉皮冬瓜籽。因此,西瓜究竟是何時傳入中國的,還得再議。

  西瓜諧音“喜瓜”寓意吉祥

  立秋的時候,便有“咬秋”一説。“咬秋”根據不同地方的習俗來看,有的説是西瓜,也有的説是黃瓜。雖然立秋了,但是三伏天還沒結束,離暑熱褪去還早。因此,這兩種清熱、生津的吃食,是應對秋燥、清爽消暑的好物。

  中元節有放河燈的習俗。常見的河燈是用紙做成的,但有的地區也以西瓜製成河燈,放入河中。清代《節序同風錄》中記載:“(七月)十五……曰中天節。揀圓美大西瓜,雕鏤花鳥或詩句,燃燭,玲瓏懸之祠門,謂之‘花瓜燈’。”除了放在河中以外,還能夠挂在祠堂門口。現在,西瓜燈也是浙江省平湖市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中秋節也與西瓜有關。西瓜圓滾滾,取闔家圓滿的含義;西瓜瓤紅,代表著喜慶的氛圍;西瓜諧音“喜瓜”,取吉祥的含義;西瓜多籽,取多子多福的含義。因此,在中秋賞月之時,人們不僅要吃上幾塊月餅,還要吃西瓜,才算圓滿團圓。而“多籽”的含義,更是衍生出了“摸秋”的習俗。清乾隆《湖南通志風俗》中寫道:“中秋率以西瓜、月餅相饋遺,家各設酒賞月。城中婦女祈嗣者或至園圃探瓜為驗,謂之‘摸秋’。”

  “吃瓜不懂瓜,滋味少一半”。縱然選西瓜得牢記“紋路聚西瓜生,紋路開西瓜熟”的口訣,但若是還能懂得一些由頭,這瓜吃起來豈不是更美味?

編輯:宋陽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文旅熱點
更多精彩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吃瓜不懂瓜 滋味少一半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