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美食

東魁楊梅傲千年 盛夏楊梅滿山紅

來源:經濟日報 | 2022年07月04日 09:27
經濟日報 | 2022年07月04日 09:27
原標題:盛夏楊梅紅
正在加載

“端午楊梅挂籃頭,夏至楊梅滿山紅”,又是一年“梅”好時節。盛夏,摘下一顆新鮮楊梅丟進嘴裏,咬開的瞬間汁水就會迸滿口腔,鮮甜甘冽;接著,又有一絲酸味縈繞舌尖。“眾口但便甜似蜜,寧知奇處是微酸”,南宋詩人方岳在《次韻楊梅》裏早已道出其中滋味。

作為傳統特産水果,我國楊梅人工種植已有2000多年曆史,主要分佈在北緯20度至30度的濕潤山區,總面積500多萬畝,年産量達100多萬噸。據統計,世界楊梅經濟栽培98%以上來自中國。

中國楊梅看浙江。浙江地處亞熱帶中部,雨熱充足,加上山地丘陵中的黃壤和紅壤,非常適合楊梅生長。目前,浙江楊梅種植面積已突破140萬畝,産量超60萬噸,總産值約50億元,種植規模、産值均居全國首位。這些年,浙江楊梅種植向基地化、産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備受市場認可。

東魁楊梅傲千年

淩晨兩點多,浙江仙居淡竹鄉余坑村楊梅種植戶齊振義就已登上山頭,此時山裏已燈光點點。

“淩晨騰起的水汽與白天光照帶來的甜分融合,口感會達到最佳。”齊振義告訴記者,他要在早晨太陽出來之前,把楊梅從樹上摘下來,然後迅速用冷風吹乾送入冷藏室,並馬上包裝,進入運輸鏈。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仙居,面向東南,呈馬蹄狀地形,109座千米以上高山留住大量海洋濕氣,使得這裡雲騰霧蒸、雨水充沛。楊梅樹,就生長在這莽莽群山間。

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讓仙居産的東魁楊梅別具特色。我國楊梅有江蘇太湖沿岸、杭州灣南岸、浙閩沿海、華南濱海、滇黔高原和湘西黔東五大産區,其中,東魁楊梅果實最大。普通楊梅重量只有9克左右,而東魁楊梅平均單個重25克,最大果重達61.8克,果實飽滿,細嫩多汁,甜酸適口。

仙居楊梅種植歷史悠久。在仙居橫溪屏峰岩,年産楊梅1000斤以上、歷經千年風霜的古楊梅樹,依舊傲然挺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古楊梅種質資源庫,仙居有19種楊梅品種,其中特有古種6種,現存百年以上古樹13425棵,千年以上古樹28棵。

“我們引入科學技術,用建檔立卡的方式保護古老的楊梅種質資源,並培育更多良種,以應對病蟲害和極端天氣等挑戰。”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梁森苗告訴記者,“因地制宜是關鍵,找到適合本地種植的楊梅品種,優化其品質,才更有市場競爭力。”

“仙居、黃岩産東魁楊梅,余姚、慈溪産荸薺梅,海島舟山有晚稻楊梅……”走進仙居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梁森苗向記者介紹展示浙江主栽的楊梅品種。他説,依託農科院楊梅數據庫,浙江逐步開展楊梅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工作,並挑選有經濟價值的進行引種。通過建立楊梅種質苗圃,仙居等地已成功引進推廣“早佳”“早鮮”等楊梅新品種。

依靠科技闖市場

青山連綿,一座座白色大棚鑲嵌其中,成為浙江蘭溪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蘭溪馬澗鎮是浙江中西部最大的楊梅産區,擁有楊梅4萬多畝。其中,大棚楊梅有1500余畝,是浙江最大的設施栽培楊梅基地。以前,這裡種植的楊梅品種單一,且長期為農戶自發零星種植。如今,楊梅早已從傳統種植轉變為現代化生産。

在蘭溪,種楊梅告別“靠天吃飯”,不能不提到倪曉軍。十幾年前,在外工作的他毅然回到家鄉,當起了農創客,探索種植大棚楊梅。

“聽説過大棚蔬菜和西瓜,這麼大個頭的楊梅樹,怎麼用大棚種?”“大棚裏種出來的楊梅能好吃嗎?不夠味吧?”

面對種植戶的質疑聲,倪曉軍一頭鑽進大棚搞研究,一次次去體驗溫度、濕度。

經過反復實驗,倪曉軍終於摸索出一套達到最佳口感的大棚種植竅門,並在“浙江農業之最”楊梅擂臺賽中一舉奪魁。他種的大棚楊梅,市場價比普通楊梅高2倍至3倍。

此後,倪曉軍一邊教村民大棚種植技術,一邊參與起草技術規程,讓蘭溪楊梅走出一條設施化、標準化、科學化種植道路。

為支持設施化栽培,馬澗鎮組建了楊梅産業黨建聯盟,吸引優質人才、“梅二代”等回歸,為科技種梅、科技興梅提供人才支撐。他們還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了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

點開手機,大棚可自動卷膜,讓楊梅呼吸新鮮空氣;噴灌系統自動噴水,實時精確反饋溫度、濕度等。“在數字化調控模式下種植楊梅,甜度和品相更好,更受市場歡迎。”種植戶湯友貴説,現在他的楊梅能賣到60元一斤,去年楊梅銷售額達400萬元,今年預計可達500多萬元。

蘭溪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趙慶鴻告訴記者,蘭溪種植的大棚科技楊梅,每畝産值較普通露天楊梅大幅提高。今年,馬澗楊梅鮮果銷售1萬噸,單價同比上漲25%。

種植楊梅需要科技助力,楊梅保鮮更是技術活。僑鄉青田盛産“乒乓楊梅”,果大勻稱、汁多爽口,是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每年,青田楊梅都會跨越山海、走出國門,遠銷新加坡、意大利、美國、巴西等國家。

長途運輸,嬌貴的楊梅如何留住鮮味?青田用上了全冷鏈技術。青田中智物産貿易有限公司是當地楊梅出口主平臺,剛採摘的楊梅在第一時間被送到企業車間,經預冷抽濕、挑揀稱重、密封包裝等流程後,它們將穿上層層“外衣”,開啟越洋之旅。

“經過充氮保鮮、冰塊冷藏,青田楊梅保鮮時長可達兩周。”青田某貿易公司生産車間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正在研究一種基於中草藥的楊梅生物保鮮技術,讓楊梅在保持顏色、口感不變的前提下,實現更長時間的保存。

有了科技助力,更多浙江楊梅揚帆出海。“家鄉的楊梅運輸和包裝都很到位,鮮味足、品相好,在羅馬、米蘭、威尼斯等地很受歡迎。”身處意大利的浙江華僑吳旭波感慨道,“嘗到這一口酸甜,也找回了記憶中的鄉愁。”

以梅為“媒”産業興

6月9日,第25屆仙居楊梅節開幕,當地“神仙大農”區域公用品牌發佈會同期舉行。“神仙大農”區域公用品牌涵蓋楊梅等8大類94種産品,在電商平臺已上線。

步入“神仙大農”展區,楊梅酥、楊梅果醬等楊梅深加工産品引來眾多遊客駐足。

“以仙居高山楊梅為原料製作的楊梅酥、楊梅果醬,口感好,出品率高。”兩年前,來自台灣的曾翊展來到浙江尋找製作果酥、果醬的原材料,高品質的仙居高山楊梅一下就吸引了他。於是,曾翊展選擇將公司落戶仙居。今年3月,他開發的楊梅酥、楊梅果醬等産品順利加入“神仙大農”區域公用品牌。

“希望來仙居玩的遊客,都能帶走一盒楊梅深加工産品。”曾翊展説,他將做足深加工文章,以高品質擦亮農産品公用品牌楊梅的金字招牌。

因季節性和儲藏難,每當楊梅季一過,一座座楊梅山就陷入了沉寂。為此,蘭溪農民企業家陶奉源與浙江省農科院合作,在楊梅山腳下採用先進冷榨冷凍工藝,開發出一條年産量3000噸的冷凍楊梅濃漿生産線。“不添加任何色素、香精,盡可能保留楊梅鮮味,讓大家一年四季都能品嘗到鮮甜的楊梅汁。”

楊梅汁、楊梅醬、楊梅罐頭、楊梅酒……楊梅在浙江儼然成為“百變天使”,被加工成十余種産品。

除了深加工,浙江還以梅為“媒”,延伸發展文旅産業。蘭溪馬澗鎮打造了精品楊梅風情園,集採摘、休閒觀光、兒童遊樂、學習體驗、農技推廣、産品研發和楊梅深加工等多功能于一體。風情園開園後,每年吸引遊客50萬人次,採摘楊梅3000多噸,金額達6000多萬元,帶動當地農家樂及旅遊收入2000多萬元。

半城山水滿城梅,座座小樓田園間。“我們正在將楊梅元素從橫向到縱向、從縱向到立體融入方方面面,打造楊梅特色小鎮,吸引人才、資本等要素集聚,讓小小楊梅帶動文旅融合大産業發展。”馬澗鎮黨委書記許文芳説。

編輯:楊一林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文旅熱點
更多精彩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東魁楊梅傲千年 盛夏楊梅滿山紅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