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美食

擦亮農業文化遺産“金字招牌”

來源: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4日 09:24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4日 09:24
原標題:擦亮農業文化遺産“金字招牌”
正在加載

不久前,聯合國糧農組織新認定我國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和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至此,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增至18項,數量居世界首位。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倡議的積極響應者、參與者、貢獻者,中國不僅為世界貢獻了一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也為這一新遺産類型的發掘、保護、利用、傳承貢獻了中國智慧。

農業文化遺産是一種活態的、至今仍在生産領域發揮作用的生産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好農業文化遺産,對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擁有悠久燦爛的農耕文明,形成了以精耕細作和生態循環為特徵的農耕體系,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創造了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産。這些年來,經過考察認定,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數量穩步增加,涉及的農業品類不斷豐富,生態類型更加多樣,區域和民族分佈持續優化。比如,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是我國入選的首個遊牧農業遺産地,也是全球可持續牧業和脆弱牧場管理的典範;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是旱作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精耕細作、集雨保墑、用地與養地相結合,不僅保留了豐富的傳統作物品種,也創造了獨特的山地梯田景觀,見證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農業文化遺産活起來,才能更好傳承。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利用。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往往在種質資源保護、文化傳承、景觀旅遊開發等方面具有獨特價值。比如,在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遺産地,採茶、加工、交易、茶莊園旅遊紅火,農民收入一半以上來自茶産業;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中,逐水草而居、食肉飲酪、騎馬射箭的傳統遊牧生産生活方式獨具魅力。推進活化利用,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持續挖掘放大其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定能將農業文化遺産這一“金字招牌”擦得越來越亮。

群眾是農業文化遺産的創造者,也是保護者。讓群眾在保護中受益,才能提高其保護積極性、主動性。當前,有的地方將遺産地作為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目的地進行推介,開發休閒觀光、農事體驗、生態康養等項目,帶動食宿行遊購娛等各環節增值;有的地方建立生態與文化保護補償的激勵機制,讓參與保護的鄉親嘗到更多甜頭,獲得良好收益。聯合龍頭企業、合作社等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形成生産生活生態有機結合的發展格局,努力將遺産地的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價值,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才能為農業文化遺産保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農業文化遺産是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人生存智慧的集中體現。持續挖掘農業文化遺産的多種功能、多元價值,我們一定能讓農業文化遺産持續煥發新活力,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編輯:楊一林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文旅熱點
更多精彩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擦亮農業文化遺産“金字招牌”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