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美食

保護黃河生態 滋養黃河精魂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5月18日 09:29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5月18日 09:29
原標題:護黃河生態 養黃河精魂(新征程·新步伐)
正在加載

西接崑崙,北抵陰山,南依秦嶺,東流渤海——這便是黃河流域,這便是母親河滋養著的神州大地。

千百年來,中華兒女倚賴黃河、書寫黃河:它既有“派出崑崙五色流”的婉曲柔美,又有“浪淘風簸自天涯”的氣勢磅薄;它既挾沙而下,沖積出沃野良田,又“善淤、善決、善徙”,給沿岸居民帶來憂患。正是在傍河而居的漫長歲月中,黃河文化逐漸形成,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河水般綿延傳承。

今天我們談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應首先認識到:黃河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生態條件是黃河精魂得以養蓄的基礎。

縱覽黃河流域內的文化瑰寶,其産生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河湟地區的羊圖騰崇拜、平弦坐唱藝術,盡顯黃河上遊大漠草原的風韻;關中地區多敘漁獵之事的石鼓文,折射出黃河中游的水土豐美;齊魯之地的海北遺址出土多種瓷片,意味著此處曾有繁華碼頭,揭開了黃河昔日由此入海的生態圖景。

因此,要想保護好黃河流域異彩紛呈的文化景觀,就必須保護好黃河流域內複雜多樣的生態環境。這要求我們既要立足於全流域和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發動沿黃各省區的協同力量,共同推進黃河大保護;又要著眼于不同地區黃河生態的具體實際,上遊加強水源涵養,中游抓好水土保持,下游推進濕地保護和生態治理,直擊黃河生態保護的重點與痛點。

黃河泥沙含量較高,生態本底相對脆弱。所以,與河生息不僅是黃河文化的起點,治水、植綠、調沙等生態實踐更成為黃河文化流變發展中的重要內容。

“堵不如疏”的生存智慧、“誓將沙漠變綠洲”的奮鬥豪情、“黃河寧,天下平”的家國情懷,無不體現著中華兒女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氣質。可以説,人水和諧互動的“交響”是黃河文化“大合唱”中的強音。

如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要把黃河的事辦好,就必須統籌推進黃河生態治理與文化保護,讓黃河繼續做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和中華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承載區,為高質量發展探索新路,為大江大河治理樹立標桿。

以旅遊業為例,生態和文化是兩種主要資源,擁有其一便具備發展旅遊業的基礎。黃河流域兼具兩種資源,雪山、濕地、草原、瀑布等地形地貌千姿百態,不可移動文物多達30余萬處,發展旅遊業是全流域的共同機遇。可喜的是,10條黃河主題國家級旅遊線路已經發佈,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取得進展,甘肅、陜西、河南等地的沿黃生態文旅廊道也已初現身影。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更加良好、文化更加繁榮、發展質量更高的黃河新貌值得期待。讓我們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編輯:楊一林 責任編輯:熊易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文旅熱點
更多精彩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保護黃河生態 滋養黃河精魂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