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美食

詩詞裏的元宵節: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

來源:人民網 | 2021年02月26日 13:49
人民網 | 2021年02月26日 13:49
原標題:詩詞裏的元宵節: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
正在加載

      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意為開始、第一,“宵”是夜,“一年明月打頭圓”,元宵代表著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作為春節的延續和高潮,元宵節承載著人們關於新年的美好期望,是我國最具詩情畫意和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之一,蘊涵著豐厚的文化底蘊。

      元宵之“盛”:萬方皆集會,百戲盡來前

      正所謂“正月十五鬧元宵”,從除夕開始的新年慶祝活動,在元宵節這天到達另一個高潮。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連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春節人們一開始只在家族內部互相拜年,與外界的交往比較有限,“元宵節則是以喧鬧的戶外遊戲打破這份寂靜,遊人、花燈、鑼鼓共同編織出喜慶歡樂、流光溢彩的元宵美景。”

      早在隋代,京城與地方州府慶祝元宵節便已頗具規模,薛道衡即有“京洛重新年,復屬月輪圓……萬方皆集會,百戲盡來前。臨衢車不絕,夾道閣相連”的描寫。到了唐朝,節日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郭利貞的“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騎,匝路轉香車”,張祜的“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描寫的都是元宵喜樂之景。

      到了宋朝,節日美食“元宵”開始流行起來。陳元靚《歲時廣記》曾引《歲時雜記》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皆上元節食也。”可見當時已有在沸水裏將元宵煮熟這種現代流行的吃法。南宋詞人姜夔寫道,“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元宵節人潮散去之後,街道上仍然有叫賣湯圓的吆喝聲。

      元宵之“燈”: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賞花燈、猜燈謎、舞龍燈……元宵佳節有著許多與“燈”有關的習俗。陳連山表示,早在南朝梁陳時期,已經存在正月十五晚“燃燈”之俗,但當時還帶有一些宗教性質,“到了隋唐時期,燈會逐漸發展成為萬民同樂的慶祝活動。”

      李商隱曾寫道,“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一個“滿”字,讓京城的節日夜流光溢彩;蘇味道有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原本黑洞洞的城門與黑沉沉的城河在節日的夜晚也點綴著無數的明燈;盧照鄰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情景,“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連接天河的燈光與煙火好像是星星墜落下來,靠著高樓的燈像是月亮懸挂在空中。

      到了宋代,柳永的“龍鳳燭、交光星漢。對咫尺鰲山開羽扇”,李清照的“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等等,歌咏的同樣都是元宵燈會盛況。

      元宵之“會”: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在歐陽修筆下,情侶月下約定的甜蜜情景躍然紙上。陳連山表示,中國古代一直實行宵禁政策,但在元宵節解除宵禁,“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在節日的晚上走上街頭慶祝元宵。”此外,古代年輕女子不能隨意外出,唯有這時能出門娛樂。值此月圓夜,青年男女借賞燈之機相會,盼望著尋到良緣美眷。

      辛棄疾詞雲,“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不僅構思精妙、語言精緻,而且含蓄婉轉、余味無窮。唐寅亦有詩曰,“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鄉村的元宵節同樣熱鬧非凡,燈月映照下的女子更加美麗,她們青春煥發,盡情歡笑。

      有人歡喜,也有人黯然。歐陽修那首詞的下闋寫道,“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物是人非的悵惘,今昔對比的淒涼,月與燈交織而就的美景也由明亮化為灰暗。賀鑄則在夢境中回憶昔日京城的元宵情景,“紫府東風放夜時,步蓮秾李伴人歸。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描寫了自己攜伴走在京城笙歌徹夜的長街上的愜意心情,表達出對那段時光的無限眷戀。

編輯:許佳諾 責任編輯:熊易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文旅熱點
更多精彩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詩詞裏的元宵節: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