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 一種傳承 更多美好
- 逐行天下,騎行英雄
- 探國潮風韻,賞國貨華章
- 中國品牌日地方展區探展
- 中國品牌日美好之城探展
距河南安陽殷墟22公里的漁洋村,有一個小小的四合院,院子東廂房的玻璃櫃裏密密麻麻擺放著各種物件,有仰韶陶片、龍山卜骨、漢代耳杯、商代陶鬲、明代青花……房子的主人叫龍振山,今年73歲,這個四合院既是他的住所也是漁洋村文化博物館,裏面存放的3000多件文物全部來自漁洋村腹地,小村6000年來的發展和演變,都能在這裡找到實物和印記。
被當地人稱為“土博士”的龍振山言語不多,但説起這些瓦當和陶片便滔滔不絕。1974年春,年輕的龍振山正和村裏人栽蘋果樹,無意間挖出一些破碎的陶片和陶坯。他被陶片上獨特的花紋吸引,便把它們收了起來。
從此他跟古物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無論誰家犁地、蓋房子我都會去,總能翻出點什麼。”龍振山説。
保存的古物越多,龍振山就越想知道它們的來歷。他買了《工農考古基礎知識》,還訂閱了《考古》雜誌學習研究。每得到一件東西,龍振山都會記下發現的時間和地點,並畫出詳細的圖示。幾十年來蒐集的文物,經專家分類斷代,在他不到40平方米的小房間裏,將6000年文明史的各個時期串連起來。
其實,漁洋村不但地下文物豐富,地上遺存也不少。“由於此前缺乏有效的保護,漁洋村地上遺存損毀嚴重,很多古建築只剩下斷壁。而地下文物,參觀者有時難以了解它們的價值和意義,給開發利用帶來難度。”漁洋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富印説。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這個古村落迎來發展新機遇。駐村扶貧工作隊整理、挖掘出漁洋村6000年華夏村落文化、明清民俗建築等文化品牌,因地制宜謀求發展。
“近幾年,隨著漁洋村知名度的提高,來村裏參觀的遊客也多了。”王富印説,村裏專門成立了文化宣講團,義務為遊客講解。退休老教師郭金慶是文化宣講團的團長,作為土生土長的漁洋人,村裏的每一處老宅他都如數家珍。“有這麼好的歷史、文化就要分享出去。以前我們沒意識,把那些陶陶罐罐直接扔了。現在碎磚碎瓦都是寶,既是文化寶,也是致富寶。”郭金慶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