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 一種傳承 更多美好
- 逐行天下,騎行英雄
- 探國潮風韻,賞國貨華章
- 中國品牌日地方展區探展
- 中國品牌日美好之城探展
中國植樹節已設立40年。今日的北京,綠擁翠繞。而在本世紀初,北京城市中心區綠茵相當不足,北京提出“向城市中心要綠地”。皇城根遺址公園無疑是其中的一個佳作。這處在原本明清皇城東墻所在位置上建起的公園,不僅綠化了環境,還延續了北京古城的一些歷史文脈。
1 城中心何以“奢侈”建公園?
上個世紀末,作為一個人口稠密的特大城市,北京缺少公共綠地。特別是城市的中心區,更是難見綠茵。據1998年的統計,當時市中心的東城、西城、崇文和宣武四個區,綠化覆蓋率僅為27%,人均公共綠地不足4平方米。
有人測算過,城市中的一畝綠地能夠提供800人一天需要的氧氣。沒有綠地,城市就等於沒有“肺”。老百姓需要優美的環境,現代化需要綠色文明,市委市政府決心來個大刀闊斧的突破。
1999年初,首都綠化委員會第18次會議提出,力爭用兩年的時間,使城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30%,然後進一步達到35%以上。每個區都要建一塊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綠地。
城市建綠的攻堅戰就此打響。在城市中心地帶,一場大規模的建綠造綠行動迅速鋪開。(2001年9月26日《北京日報》1版,《絕勝煙柳滿“皇都”》)
2001年4月,皇城根遺址公園破土動工,同年9月建成開園。工程總投資8.5億元,拆遷居民900多戶、單位270個,換土60000立方米。
這裡可以算得上是離祖國“心臟”位置最近的一處大型都市園林了。公園位於紫禁城和王府井之間的一段狹長地帶,原本是歷史上明清皇城東墻所在的位置。
公園北起平安大街,南至長安街,長約2.8公里,平均寬度約30米,是北京城區內建的第一個帶狀公園,在京城綠化工程上可謂獨樹一幟。
這道城市“綠帶”上,景觀四季更迭。
“梅蘭春雨”是春的體現,杏梅、白玉蘭用花的語言報道春的來臨,而垂柳的柳絲輕蕩在花海之中,給北京的春天帶來一絲綠意;“禦泉夏爽”給京城的夏季添一縷清涼,它是利用燈市口和五四大街間的地勢高差,做成一個疊水涌泉,以流水突出動感;“銀楓秋色”是最具北京韻味和特點的景致,北京向以秋色最美,這一景觀由淡黃的銀杏、火紅的元寶楓,繪製出秋的色彩、秋的氣勢;而“松竹冬翠”則用數百棵常綠樹和青竹,配以淺黃、暗紅的地棠等花灌木組合,以花灌木枝條的柔和雅致反襯出松竹的堅挺蒼翠。
2 喚起對“皇城”的回憶
北京的老城有“三圈半”,中心是紫禁城,也就是故宮;第二圈是皇城;再外面一圈是內城,安定門、德勝門、阜成門、朝陽門等都“把著”內城的邊兒;所謂“半圈”就是南邊的永定門、廣安門。
皇城有四個門:南門是天安門,北門是地安門,東邊叫東安門,西邊叫西安門。
民國時期,因市政工程的需要,皇城城墻被陸續拆毀,只留下南面的一段,即天安門城樓東側至南河沿大街路口以及天安門西側至府右街路口一線矗立著的“天安門紅墻”,其他三面的皇城墻都已無存,四個皇城門中,也僅存南邊的天安門。
進入新世紀,北京人十個有九個已不知道所謂的“皇城根”原本在哪兒。
2000年隨著王府井大街二期工程的進行,施工中發現了皇城東墻的多處遺址。北京市政府決定在明皇城東城墻的遺址上建立皇城根遺址公園。(2017年7月31日《北京晚報》33版至34版,《故宮東側老街區》)
皇城根遺址公園猶如打造了一條“時空隧道”,喚起人們對北京皇城的回憶。
遺址公園北端有一段25米長的城墻,是在原址上復建,“皇城根遺址公園”七個大字熠熠生輝。公園南端有一個面積300平方米的下沉廣場,中間有一座“金石圖”,天然巨石環抱通透的明清皇城地圖,清晰再現古都風貌。
“時空隧道”中的9座雕塑和浮雕也成為公園的一大特色。雕塑“時空對話”表現了歷史和現代的強烈對比,一位穿著入時的女青年端坐在長椅上,胸前挂著一個小巧玲瓏的手機,膝上放著打開的筆記本電腦。長椅後一位身穿長袍、頭戴瓜皮帽的清代老者,手持一把紙扇,茫然好奇地看著電腦。五四大街的交叉口,有一座高4.5米、重4噸的大型雕塑“翻開歷史新的一頁”,雕塑的造型像一面旗幟,也酷似一本打開的書,上面採用浮雕的形式,刻畫著五四時期的革命先驅。(2001年9月7日《北京日報》1版,《出了家門進花園》)
以一道古墻為依託,形成了北京首個帶狀城市中心花園,既保護了古跡,恢復早已湮沒的歷史景觀,又結合現代園林藝術,營造了嶄新的城市景觀,這堪稱一種創造性的文物保護。(2002年12月9日《北京日報》1版,《故國神遊宮闕在》)
3 為何沒有恢復整條皇城東墻?
修建皇城根遺址公園時,皇城東墻和皇城北墻轉角的地方在平安大街的交通幹道上;南拐角在貴賓樓前,已經無法展現。公園選取了東安門、中法大學等節點,在原址上復建小段城墻,並挖掘出部分地下墻基遺存以供展示。
談及為何沒有恢復整條皇城東墻,當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王世仁談道,“此次復建並未把這條古城墻完全都恢復,因為那樣做就把王府井和故宮隔斷了,而且已經有保留比較完整的南墻了。”
皇城根遺址公園是王府井三期工程九大項目中的一個。王世仁特別強調,王府井地區的文化建設中不造任何假古董,由於這一帶遺跡非常多,並且各個時期的都有,像老舍故居、北大紅樓、中法大學、首都劇場、明清城墻等眾多遺跡都匯聚於此,希望這些遺跡處於哪段歷史,就反映哪段歷史,凡是歷史建築都原樣保護,把真正的歷史挖掘出來,真實地展現出來。(2001年4月3日《北京日報》9版,《皇城根遺址公園破土》)
4 考古發現城墻是斜的
在皇城根遺址公園考古過程中,有一些有意思的發現,公園規劃根據這些考古發現及時進行了修正。
2001年4月,皇城根遺址公園考古勘探發現,明皇城東墻走勢與原來人們猜測的並不一樣,其走向緊鄰東黃城根南、北街西側步行道。古城墻不是正南正北走向,而是略呈西北至東南。同時,考古人員還確定了東皇城墻的基礎是由夯土和磚砌放腳築成。
而當時正在施工的皇城根遺址公園,其規劃方案中的遺址展示部分是根據資料記載確定的,將古城墻位置規劃在了河沿大街和東黃城根大街中間。
另外,在東安門北側至平安大街沿線,考古人員在挖設的5個探溝內,都發現了皇城墻的基礎。其中,在東黃城根南大街中國船檢白樓附近的探溝內,還出土了完整的明代城磚。記者在現場看到,四五米深的土坑內,截面土質十分雜亂,靠下的部分疊壓著夯土和呈倒置梯形的溝槽。據考古人員介紹,由此可以勘察出古城墻基礎的建築構造和城墻基礎的實際寬度。同時也發現了古城墻西側地勢原本比東側低,在修築城墻時是經過墊土取平的。
考古人員還在東安門遺址南、北方向各發現了一處磚砌墩臺,兩者相距約39米。從當時的發掘情況看,已不可能再有同類遺跡出土。南側墩臺的北面經初步勘探,可能還建有另一個墩臺。由此推斷已發現的兩處墩臺很可能是東安門西北及西南角的柱礎基礎。(2001年4月11日《北京日報》8版,《明皇城東城墻是斜的》)
5 入選市民最愛的北京“新八景”
皇城根南街的居民們是遺址公園最直接的受益者。
“從來沒覺得這麼敞亮,家門口就是個大花園,出氣都覺得順暢了!”公園開園幾個月後,東城區燈市口西街38樓居民婁明傑告訴記者,“再過一年(我)就滿七十了,在皇城根邊上生活了40多年,眼瞧著住家周圍一天天變化。”婁明傑還記得,上世紀50年代時每年八月十五,這條街上就搞展銷會,上世紀80年代,又出現了食品一條街,沿街店舖漸漸把路邊都佔上了。再往後,燈市西口到沙灘南口慢慢成了農貿市場,賣雞賣魚的腥臭味叫人沒法開窗戶。樓裏居民還最怕刮大風,旁邊的小煤廠到處揚煤塵。
“今年4月份街道説,要拆遷建公園。鄰里們一面高興,一面也擔心,這麼好的地段真能舍得鋪成綠地?嘿,短短5個月還真就起了一座漂亮的公園。”
“現在出了家門進公園,那是什麼感覺!晨練再也不用到兩站地外的景山、北海去了,出了家門就有鳥語花香,就是綠樹成蔭,老百姓能不拍巴掌嘛!每天早晨我和老哥兒幾個就順著皇城根遺址公園溜達,一直到平安大街才往回返,走累了就在路邊的長椅歇一下腳,看看扭秧歌的、練劍的、遛鳥的。自打家門口有了公園,街坊鄰居們都出來了。”“人們都説皇城根遺址公園現在人氣越來越旺。”(2001年12月21日《北京日報》1版,《家門口就是個大花園》)
當年,開園僅兩個多月的皇城根遺址公園,就和中國科技館、中華世紀壇、大運村、四環路、東方廣場、朝陽公園、北京野生動物園一起,被萬名京城晚報讀者評選為最喜愛的北京“新八景”,與過去的“燕京八景”相互呼應,相得益彰。(2001年11月21日《北京日報》7版,《入選北京“新八景”》)
在2002年的本市首屆精品公園評選中,皇城根遺址公園從全市160多個參評公園中脫穎而出,最終入選“十大精品公園”。(侯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