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地域文化注入活力
- 兒童乘車需求增長
- 《吳興賦》道盡古今事
- 朝陽熠熠 啟航未來
- 走進贛地古村
- 走進好客山東
“過去三四十年來,旅游特別是文化旅游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而博物館又常常是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安來順接受中國旅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實踐證明,實現博物館與文化旅游的成功結合,其結果就是相互補充、共贏發展。
針對近年來很多地方出現的“博物館熱”,安來順談到,“雖然助推‘博物館熱’的社會因素有很多,但文化旅游的蓬勃發展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而‘博物館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正在得到更多社會公眾的認可,我們期待參觀博物館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興奮之餘,安來順感到的壓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如何讓觀眾的博物館體驗仍保持很高的文化品質?如何讓觀眾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下進行博物館體驗?“除了最直觀的觀眾數量激增,更值得關注的是,文化旅游帶來的觀眾在年齡、認知能力上的多元化,特別是對以家庭為單位的觀眾來説,這方面的差異尤為突出。博物館如何在服務管理上滿足觀眾的不同需求?”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安來順對此體會頗深,“就如同一個人一樣,一座博物館也有它的‘品格’,這種‘品格’是博物館區別於其他文化機構特別是娛樂機構的特質。博物館應該是有情懷的、親和的公共文化空間,但並不意味着它可以無原則地泛娛樂化,博物館承擔着引導和培育高尚社會風尚的責任。同時,現在可用於娛樂項目的各種技術手段層出不窮,博物館當然要加大技術引進,但要符合博物館自身的主題定位和文化要求,要找到合適的‘邊界’。”
安來順説,“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今天,博物館和旅游機構應攜手雙向發力,共同承擔起為社會公眾提供高品質文化服務的責任。希望旅游領域的同仁們,在安排博物館項目的時候,引導和幫助游客做好每一次博物館體驗的文化準備。例如,看展覽前,盡可能與博物館一道細心準備相關資料,包括歷史背景、重點展品的文化藝術價值意義以及參觀中的行為準則。如果即將開始一次異域文化之旅,則更需要提前幫助觀眾了解他們的信仰禁忌,引導他們理解和尊重與自己不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