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 一種傳承 更多美好
- 逐行天下,騎行英雄
- 探國潮風韻,賞國貨華章
- 中國品牌日地方展區探展
- 中國品牌日美好之城探展
北京這些年變得越來越美。大街小巷,時代潮流與地域特色交相輝映;公園景區,多憑自然風情或文化氛圍吸引遊人。但是,也有個別景觀,沒跟上時代的腳步,原本養心養眼的好去處,漸漸煞了風景。北京大觀園裏的塑像,就由於“年久失修”,近日引起遊客的強烈吐槽。
曹雪芹筆下美女如雲的大觀園,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北京南二環外“成了真”,一時成為北京的熱門景點。當年為配合電視劇《紅樓夢》拍攝而建造的園子,而今建築風采依舊。但園子裏的倣真塑像,已經形神皆壞、毫無美感,造型和粧容被吐槽“太嚇人”、“辣眼睛”,甚至有小朋友被寶玉、黛玉的形象嚇得大哭。三十年前的技術,三十年光陰的侵蝕,大觀園裏這些塑像,破敗之後又加上粗糙生硬地翻新,更顯低端醜陋。當年吸引遊客的新奇景象,一晃成為大觀園的“減分項”,讓人心生嘆息。
這些塑像,是建園時根據電視劇裏演員的形象定制的,囿于當年的製作條件,頂多能做到有個囫圇樣子;而且,三十年前,人們的審美水平和視野,也都有很大局限性。可以説,大觀園裏的塑像客觀上存在“先天不足”的弊端,歷經歲月的磨洗,這群“紅樓人物”失色失真在所難免。問題在於,現在的遊客,文化認知、審美素養早已經達到新的高度,對大觀園裏紅樓夢塑像自然有了新的認知。因此,園方如若打算一直吃三十年前的老本,湊合給塑像補補粧,頂多再換幾件衣服,遊客自然是不買這個賬。
如今的制像技術,早已今非昔比。看看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裏的定制明星,真可以用神形兼備、栩栩如生來形容。還有硅膠像等新技術,讓倣真人像更加逼真,保存時間更長。所以,讓大觀園裏的群美在新時代裏光彩重生,絕不是什麼難事。也許,園方自有修復更新的時間表。希望園方能夠充分理解遊客的需求,儘早呈現紅樓群芳的神與形,讓園區景觀得到整體提升,吸引更多遊客來感受太虛幻境在人間的投影。這是對遊客的尊重,也是對《紅樓夢》的尊重。其實,這也是大觀園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像大觀園裏塑像這樣特定時代的特定“藝術品”,還有不少。比如,一些早年的街頭雕塑作品,既無歷史感也少藝術性;設計缺陷很多,就連最基本的環境因素也沒考慮。少數“敗筆”至今矗立,實在有礙觀瞻。時代發展了,無論從審美觀念上,還是技術手段上,破舊立新都是必然的。此類煞風景的公共景觀,在維護和建設上都應該與時俱進。弘揚傳統文化,應該拒絕這種粗製濫造,急功近利體現不出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期待更多符合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審美需求的公共藝術能早日呈現,讓北京這座已經容光煥發的古都,更具風采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