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從“打卡”到“入戲”:當旅游遇上傳統文化

來源:新華網 | 2025年04月09日 09:44
新華網 | 2025年04月09日 09:44
原標題:
正在加載

穿上傳統服飾在歷史文化街區拍照“打卡”、在街邊成為經典話劇裏的一位“群演”……

這是近年來,許多人選擇的旅游新方式,也是各地挖掘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打造文旅消費新業態的生動實踐。在這場游客與地方文旅的“雙向奔赴”中,旅游的定義正在被加入更多社會發展的新注腳。

游客們在內蒙古自治區塞上老街歷史文化街區內拍攝寫真。呼和浩特市玉泉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旅拍打卡,解鎖文化旅游新方式

在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首日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達28748.2萬人次,環比增長34.3%,同比增長9.7%。其中,內蒙古自治區全區共接待國內游客299.2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8.61億元。

據途牛發佈的《2025清明出游消費盤點》顯示,“名山勝景+文化尋蹤”是清明出游的熱門主題之一。美團旅行數據顯示,貴州、雲南、河北、內蒙古、陜西成為2025年清明假期縣域文旅增速Top5省份。不少人奔着隨時計劃、隨時打卡的盼頭來到內蒙古,親民的物價以及地方特色文化讓旅途性價比拉滿。

走進內蒙古各地歷史文化街區,青磚紅墻前儘是身着傳統服飾的嬌姿倩影。在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歷史文化街區,身着傳統服飾的游客腳踩石板路,從古裝劇的街景中穿梭而過,恍惚間仿佛置身於重疊的歷史時空。

游客身着國風服飾在包頭金街文曲巷燈籠墻前打卡拍照。受訪者供圖

游客林燕燕和朋友舉着手機,以霓虹燈映照下的古城墻為背景拍照。她説:“這裡古老的城墻和時髦的商街相映成趣,拍照打卡很‘出片’。”

和林燕燕一樣,在歷史文化街區,換上傳統服飾,化上精緻倣古粧容,來一組美美的旅拍,是許多年輕人選擇的旅游“打卡”新方式。

今年以來,內蒙古旅拍十分火爆,這一文旅新業態為不少老街區注入新活力。“適逢節假日訂單都爆滿。”在當地經營攝影店的寶鷹説道,“多的時候一天有上百名顧客。”

游客身着國風服飾在包頭金街百商廣場石梯口打卡拍照。受訪者供圖

位於包頭市的包頭金街結合當地特色,推出具有國風主題的場景佈置,涌現一批經營漢服租賃、國風手工藝品商店及攝影工作室。數據顯示,中國旅拍企業註冊量超過2500家。2024年,2500多萬人次的消費需求,撐起了中國旅拍近400億元的新賽道。

全國政協委員、滿洲裏市政協副主席杜明燕分析,社交媒體的盛行,使旅拍成了文化消費熱點。“打卡”也需要文化味兒,身着傳統服飾拍照為人們進入歷史空間、感受特色文化氛圍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也為人們帶來差異化的審美體驗。

沉浸式演出,在深度游中“入戲”

在天津,金街商圈大銅錢廣場正在“沉浸式”演出經典話劇《日出》片段。

只見人群中央走出一位着灰色長衫、拎着皮箱的俊秀青年。他站在原地張望了片刻,俯身詢問一旁的陌生人:“請問,您聽説過陳白露小姐嗎?”“您知道她在哪嗎?”……

一陣爵士樂響起,熱鬧的舞會開場。黃包車夫、油頭商人、花花公子、管家等角色陸續登臺,演員與觀眾不過幾米距離,獨屬於老天津的氣息撲面而來。在這場演出中,每一位游客都成了演出中的一份子,深度“入戲”。

2月1日,演員在天津地標金街商圈大銅錢廣場表演經典話劇《日出》片段。新華社發

來自內蒙古的游客馮先生説,他小時候看過《日出》電視劇,劇中人走進現實,頗有一種穿越之感,“這種形式很新穎,讓外地游客對天津的歷史文化産生更多了解。”

金街管委會主任龔泓如介紹,“城市劇場”的火熱,對金街商圈來説意義非凡。觀眾仿佛穿越時空,感受津派歷史風情,同時也為商業街區帶來蓬勃人氣和消費活力。

“隨着游客需求內容多樣化,餐飲、旅游、零售、商圈、夜經濟、文娛、數字化消費需求持續釋放,特色、多元、體驗型服務消費業態不斷涌現。”內蒙古師範大學楊蘊麗教授分析,近年來消費場景不斷創新,文化屬性凸顯,文化消費成為新風尚。

無論是持續火熱的“旅拍”,還是各類在公園、商場、景區、街道上演的沉浸式演出……游客都在以別出心裁的方式深度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統文化體驗重新定義“旅游”

在小紅書平臺上,“文化旅游”這一話題的瀏覽量超5000萬次、超16萬次討論。文化參與、非遺體驗等成為熱門。一些熱衷於深度體驗文化游的博主們也在分享自己的體會。

小紅書用戶“長歌”寫道:“傳統文化體驗游不僅是一種旅游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文化凈土。”

“深度游不像是在度假,而更像是在這裡生活。在累積的日常中感受文化的細微差異,以及對於一個城市從陌生到熟悉這種舒適區得以擴展的體驗,是我從旅途中獲取能量的根源。”網友“安”如是説。

2024年7月17日,參觀者在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的一處窯爐旁一起創作、討論。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張洪生認為,從熱愛到參與,傳統文化體驗式旅行反映了人們特別是年輕人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淺層次文化認知,而是追求深度感受、深度體驗、儀式感和情感價值的複合型消費需求。

旅游為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提供了重要載體,日漸高漲的文化深度游也為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土壤”。據住房城鄉建設部數據,2023年-2024年,全國共活化利用300多片歷史文化街區、1800多個歷史建築,使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正如知名學者馮驥才所説:“‘深度旅游’是在文化層面上的旅游。它依靠文化,反過來對文化又是一種開掘、展示和弘揚。如果我們大力開展‘深度旅游’,想想看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里,地域不同,文化相並,將會有多麼燦爛多姿的文化被開採和表現出來。古老中國將出現多麼瑰麗的文化景觀!” 

編輯:趙萌萌 責任編輯:張迪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更多精彩
正在閱讀:從“打卡”到“入戲”:當旅游遇上傳統文化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