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美食

裏水龍舟 從歷史深處走來 借“船”出圈 賦能城市向上“生長”

來源:南海融媒、佛山新聞網 | 2024年09月29日 18:41
南海融媒、佛山新聞網 | 2024年09月29日 18:41
原標題:
正在加載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這是唐代詩人張建封眼中龍舟競渡的場面。

滿江的吶喊、滿江的鑼鼓、滿江的追逐,滿江的沸騰……這是國慶節前夕的佛山裏水鎮。

9月28日,“週六福杯”2024年第一屆F3龍舟超級聯賽分站賽(南海站)暨“九江雙蒸”2024南海龍舟超級聯賽——裏水錦龍盛會在佛山裏水鎮隆重舉行。

在裏水,龍舟翻江倒海地倒騰了百年,到今日,早已隨著歷史的堆積,沉澱成一種博大精深的龍舟文化,萌生在裏水人的骨子中,燃燒在裏水人的血液中。

裏水作為廣東省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鎮之一,其主辦的錦龍盛會一直被裏水人視為文化圖騰,龍舟精神代表著團結向上、奮勇爭先的精神。

“今年的錦龍盛會共集結52支隊伍超1000人參與,包括來自廣州及南海各鎮街的15支男子龍舟隊、6支女子龍舟隊,以及裏水社會各界的31支龍舟隊。”裏水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余海生介紹到。

廣佛同城、文化共融,裏水的龍舟“朋友圈”越來越大。這場賽事,淡化龍舟的端午節“標簽”,進一步傳承裏水深厚的龍舟文化,延續了城市文脈,真正實現城市文化的品牌創新。從“龍舟”到“龍超”,裏水開始借船“出圈”。

百舸爭流    裏水龍舟從歷史深處走來

——歷史是城市獨特的記憶,文化是城市流淌的血脈

裏水以水得名、因水而美。縱橫交錯的河網,讓龍舟運動,因水而興。水的靈氣已經融入裏水的文化基因。

蜿蜒曲折的裏水河成為傳承龍舟精神的橋梁和紐帶。

力量、信仰和文化傳承的共同追求,則讓裏水人沉迷于龍舟。

根植于當地的龍舟文化,以村為隊,為村爭光,既是裏水獨特的城市記憶,也是裏水流淌的城市血脈。

如今,裏水的龍舟比賽,正從歷史深處走來,成為“龍超”,既是當地人的狂歡,也是裏水最具特色的標識之一。

龍舟的“速度與激情”,與裏水鎮的水系相互碰撞,讓龍舟在這片大地上生生不息。

龍舟比賽中,人,就是船的靈魂;船,就是人的生命。從古至今,裏水人對龍舟的熱愛始終未變過。光是龍舟比賽,就足夠精彩了。裏水鎮,還有著深厚的龍舟文化和文化底蘊,為大家所津津樂道。

來到裏水鎮南部的龍脊崗,這不僅是一座山,更是龍文化的象徵。站在山頂俯瞰,裏水盡收眼底,仿佛整個裏水都被龍脊崗這條巨龍守護著。

今年端午節,擁有150多年曆史的裏水鎮沙涌社區下沙經濟社老龍盛裝出遊。透過這條百年龍船,人們得以感受龍舟文化的魅力。

如今,借助網絡,裏水龍舟,被更多人所知,裏水龍舟也從歷史中走來,走向未來。

與子同行  與子同“戰”  鄉愁就在那一漿又一漿中

——鄉愁,是家國情懷,是文脈延亙,是精神依歸。龍舟這一鄉土文化承載了更多鄉愁。

悠悠河水沸騰了,隆隆的鑼鼓開始喧鬧。每逢龍舟比賽,那扼江破山的號子,讓每個裏水人都蠢蠢欲動。

熱鬧的扒龍船,是童年時的期盼,長大後的回憶,更是相伴一生的鄉土情結。

就像童年看到的那場龍舟比賽,每個水鄉人的心都在那條龍舟上。

其姓為“村”,其根也在“村”。龍舟比賽中,他們賣力地扒龍船,岸邊的人奮力吶喊,連隔著屏幕觀看的人都覺得熱血沸騰。

深刻的參與感、集體的榮譽感,是龍舟這項運動的魅力之一。

每個人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共同體中,個體既需要集體來獲得安全感,同時需要在集體的同頻共振之外彰顯個體的自由意志。

龍舟,恰好就是!    

為備戰今年錦龍盛會,隊員們白天上班、傍晚加緊訓練;隊員中既有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亦不乏年齡已近六旬卻仍活躍一線的老隊員……龍舟競渡的民俗文化在裏水連綿不絕。

 遠方的遊子千里歸鄉,只為與子同行,與子同“戰”。

在城市,人們為緊俏的體育場所發愁,在網絡上,人們在感嘆回不去的家鄉。但對裏水人來説,不是這樣的。

在裏水,家鄉發展日新月異,但龍舟比賽,承載著他們的鄉愁,這也是不少網友和遊客為裏水龍舟比賽深深吸引的原因之一,不僅僅是比賽夠好看,更是羨慕裏水人在這項集體活動中所能感受到的同頻共振。

 一場場比賽中,人們心無旁騖地投入到一項運動中,和小夥伴一起,贏下比賽,這是城市喧囂生活中很難得找到的專注時光。

此時,他們眼中只有龍舟,耳邊只有鼓聲和吶喊聲。

正如裏水鎮黨委書記鄧秀娟所言,熱鬧背後的邏輯與底蘊,是龍超盛事中的裏水特質——開放包容、堅毅前行、永爭第一!

政府搭臺 裏水龍舟比賽中的變與不變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文化從來都不是靜止的,文化傳承從來都不能被動,而要守正創新接地氣、與時俱進出高招。

“寧可煲爛,不可扒慢”的競渡龍舟,承載著人們勇立潮頭的爭先精神。

水是夢裏水鄉的靈魂,是裏水長遠發展的根本。龍舟賽裏,既有著裏水水鄉之特色,更有裏水的歷史。

龍舟火了以後,裏水鎮將涉及龍舟競渡的硬體設施改造、景觀營造納入村(社區)河涌治理與美岸行動計劃,優化龍舟文化環境,發掘特色龍舟習俗。

城市文脈的傳承,要立足當地歷史文化傳統,結合實際,彰顯自身特色和優勢。

裏水鎮是廣佛同城的橋頭堡,憑藉優越的區位條件和紮實的産業基礎,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超30萬的新市民在這裡工作、生活、學習。

今年裏水龍舟賽事還有兩個變化。

 一是擴大了參賽隊伍的範圍,有6支新市民隊伍參賽,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和熱情,推動新市民在經濟、生活、文化等領域全方位融入裏水。

另一個變化是賽事的規模和範圍大幅度擴大。從年頭到年尾,“龍超”除了區、鎮、村、社四級龍舟賽事,還有商界、校園、職工龍舟賽也“狂飆”不斷,真正讓龍舟文化活躍在當下。

從來沒有哪個城市像佛山這樣癡迷、瘋狂于賽龍舟,裏水鎮更是如此。

萬物繁花   既謀賽也要謀“城”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一座城市的發展,也不例外。盤活歷史文化資源,有助於釋放城市新活力、培育發展新動能。

每一項大型賽事,本就是一場難得的大型城市營銷。

賽事中,包含著城市的萬千氣象,能看到一座城市的過去和未來。

舉辦龍舟比賽,裏水既是謀賽,更是謀城。

通過龍舟,我們得以窺見裏水的美食、民俗、文化甚至是裏水人的鄉土情結和拼搏精神。

 錦龍盛會現場,人們既能看到水上彩龍巡遊、岸上民俗文化巡遊,更能看到各支龍舟隊伍在河上競逐龍王稱號。 

白天的比賽結束後,裏水還舉辦了2024南海區“藝術四季”系列活動之“流行音樂季”。 

裏水的誠意遠不止於此。

始於龍舟,卻又遠不止龍舟。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姚大寧的故里,裏水還蘊含著獨特的“狀元文化”與“功夫文化”。

將“狀元文化”“功夫文化”“龍舟文化”和“醒獅文化”相結合,共同塑造“龍超”品牌IP。比賽現場,岸上巡遊還有龍獅表演,裏水“文武”文化元素一同亮相展示,如赤山跳火光、宏崗醒獅、崗聯舞草龍、布新民俗展示、裏水粵劇代表人物等,甚至還有cosplay武狀元。

水是夢裏水鄉的靈魂,是裏水長遠發展的根本。“近年來,我們積極融入‘水上南海’戰略,投入數十億元開展裏水河流域治理,先後策劃舉辦了‘裏水花月夜’、水上花市等一批文旅體項目,以賽事聚人氣、以文化興經濟。”余海生表示。

讓龍舟成為城市名片和公眾的文化記憶,使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裏水將傳統文化、賽事融入到生活、城市建設中,借助賽事的“溢出效應”,為城市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推動城市發展“更上層樓”。

“未來,我們還將進一步挖掘裏水河沿岸的資源,加快推進水口片區農文旅商體開發計劃,打造集水文化藝術、水岸休閒旅遊等於一體的水上南海人文經濟新地標,持續探索人文與經濟交融共興的裏水路徑。”余海生説。

從過去奔涌而來,向未來逐浪而去。在新的時代征程上,裏水正通過盤活歷史文化資源、舉辦特色賽事,讓賽事與城市共榮共生,讓賽事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活力,推動城市不斷向上“生長”。

編輯:高文健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更多精彩
正在閱讀:裏水龍舟 從歷史深處走來 借“船”出圈 賦能城市向上“生長”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