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彩牡丹紋經瓶
陶器
元
高36.6、口徑6.5、底徑14.3厘米
1981年廣東省深圳市南頭後海南殖M5齣土
該瓶造型秀美,為廣東窯場産品。其裝飾紋樣受宋元時期江西吉州窯影響頗深,其澀胎彩繪技法很可能受湖南嶽陽瓷窯影響,因此這件器物是多元文化以及商貿往來影響下的産物。
“梅瓶”一詞,最早見於宋代,多是當時文人對瓶中插梅審美意象的吟咏,與今人習稱的“梅瓶”無關。宿白先生指出,今人所稱的宋代“梅瓶”,宋人稱“經瓶”,並稱這種長腹瓶為“經瓶”的原因,重在用“經”道出其深細長腹的特點。故宋人又稱其為“長瓶”。明人並無“梅瓶”稱謂,所謂明代“梅瓶”,實為明人流行的盛酒之具,明人多以“酒尊”“酒瓶”名之。今人“梅瓶”之稱謂,多援引清末許之衡《飲流齋説瓷》中“梅瓶,……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的説法。不過,“梅瓶”插花在晚明已成風尚,而且,從文獻來看,今人“梅瓶”之概念,至遲在清康熙年間已形成。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