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疲勞危害不容小覷,專家建議:放鬆睫狀肌是關鍵

副標題:

來源:央視網 | 2024-09-12 09:35:33
央視網 | 2024-09-12 09:35:33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明明眼睛已經酸到流淚還得盯著顯示器;打算睡前刷一會兒短視頻卻熬到眼前開始重影……

數字時代催化超負荷用眼場景增加,讓“視疲勞”成為全民“生活習慣病”,用眼健康問題已不容小覷。

在近日舉辦的中華醫學會眼科學術大會(CCOS)上,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兼香港理工大學-樂敦護眼創新研究中心總監何明光及團隊分享了眼疲勞最新研究進展和監測設備的研發成果,央視網《健康能量站》邀請到何教授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做客節目,共同探討視疲勞相關話題。

校企合作多方協同 敲響視疲勞警鐘

“根據研究調查顯示,目前全球約70%人員正在經受視疲勞的困擾。”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陳燕先助理教授(研究)在此次CCOS上展示的數據足以説明用眼健康問題迫切需要得到國民關注。但目前,大眾對於視疲勞的認知不足,市場研究領域也存在局限。為填補“視疲勞”研究領域空白,促進大眾重視用眼健康,2023年樂敦與眼科視光學權威研發高校香港理工大學合作成立了護眼創新研究中心,正式開啟視疲勞領域的專業研究。

對於過去一年裏中心關於視疲勞的研究進展,何明光教授在節目中分享到:“第一,我們瞄準最重要的功能性的眼病開展了啟動儀式,併發布了《倡導健康用眼,重視視疲勞標準化診療》倡議書,去探索有效干預方法,尋求新型的防治方案;第二,我們現在在逐步開發客觀測量到底有沒有視疲勞、視疲勞程度有多嚴重的一些工具。”目前研究中心已研發出了視疲勞監測設備模型,陳燕先教授介紹“視疲勞監測設備模型能夠通過頭戴裝置與桌面裝置的雙攝像頭配合獲取受試者的眨眼模式、瞳孔變化、以及眼動參數等並進行深度學習和分析,從而檢測其是否有視疲勞以及嚴重程度,該設備模型的開發應用可進一步提高視疲勞客觀判斷能力。”

對於視疲勞研究未來將如何發展,何教授表示,研究中心還將聚集更多專家學者成立協會組織,從創新診斷方法、創新防治手段、提高公眾教育三個維度,共同推進視疲勞研究。此外,何教授還強調人體眼部睫狀肌的狀態是決定視疲勞程度非常重要的標準,因此預防視疲勞重點在於放鬆睫狀肌,未來也希望進一步發現和推廣更多緩解睫狀肌痙攣的設備或者方法。

超負荷用眼有多危險? 眼睛不適專家支招這樣做

儘管視疲勞的“防治重點”已經明晰,但目前臨床上關於它的流行病學趨勢、定義、臨床症狀等,尤其是判斷評價標準尚不明確。陶勇醫生在節目中表示:“在臨床上發現,視疲勞是一個相對來説缺乏標準化和統一化的檢查治療方案的一種疾病。”對視疲勞的重視程度升級,在眼科醫生指南和共識推出上標準化統一化,是視疲勞研究領域未來的發展重心。陶勇醫生提出“三科”,第一利用現代化技術加強科普,傳播正確用眼知識;第二以統一的標準化專家共識和指南性意見,形成科學規範的防治方案;第三借助科技力量實現遠程居家監測,以更便捷的方式實現視疲勞防治。

對於大眾來説,目前建立對視疲勞更清晰的認知,提高重視主動干預才能避免加重。陶勇醫生在節目中提出大眾在日常高強度的用眼過程中,應該知道如何正確休息,減輕眼部不適,比如利用碎片化時間做“30S護眼操”,掃除視疲勞,或者遵循“20-20-20用眼法則”,用眼大概每半個小時閉眼放鬆做熱敷。

關於視疲勞防治的未來發展,需要産學研多方協同努力,不斷提升公眾對視疲勞的認知,減輕視疲勞對民眾眼健康的影響,創新視疲勞客觀診斷方式和防治方法,建立完善的視疲勞診療體系,探索規範的視疲勞防治方案;提升社會整體眼健康認知水平,推動眼健康領域相關研究發展,更好地助力健康中國行動。用眼無小事,讓我們保持良好用眼習慣,適當鬆弛睫狀肌,杜絕“超負荷用眼”!

編輯:吳夢萱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熱點推薦
正在閱讀:視疲勞危害不容小覷,專家建議:放鬆睫狀肌是關鍵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