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格爾旗,一種蒙漢融合的獨特歌種——漫瀚調,一詞多曲,一曲多詞,曲調流暢,音域高昂,聲音飛過黃河、越過長城,傳遞在田間和牧場,唱出了文明碰撞交融、人民守望相助的先行曲。
一 、歷史沿革
漫瀚調藝術節(圖源:準格爾旗融媒體中心)
對於今天準格爾旗蒙漢等多民族聚居面貌的形成,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清朝末年的“貽谷放墾”。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順應民意,任命貽谷為欽命大臣督辦蒙旗墾務大臣,設墾務局在內蒙古大興墾務,漢族群眾耕種蒙地由私放私墾改為官辦,他們從此可以合法地留在當地種地建房。這樣一來,隔著山、陜兩地大量漢族群眾將準格爾旗境內肥沃的“黑界地”當做樂土,前來開荒種田。
繁重的耕種生活,需要娛樂活動加以調劑。這些來自晉北、陜北的群眾將老家流行的民間藝術形式,如爬山調、信天遊、二人臺、晉劇等帶到準格爾旗,勞作之餘他們就在田間地頭唱幾句小曲兒,緩解疲勞、振作精神。到了農閒季節,特別是遇到生辰滿月男娶女嫁等喜事,主家還會請來專業的樂手,來家裏唱曲兒,讓親戚鄰居欣賞,全村一起熱鬧熱鬧,這種娛樂形式當地叫““紅火””。
漫瀚大院(圖源:吳運生)
在群眾精神生活方面需求旺盛,民間小曲小調廣受歡迎的背景下,涌現出了巴拉登、三浪子等許多史料有記載的民間藝人。歷史上,準格爾旗境內的農牧民家家戶戶基本都有一兩件土制的樂器,像笛子(當地叫“枚”)、三弦、四胡,甚至還有規模較大的揚琴。會吹拉彈奏的人比比皆是,只要有人出面組織唱“紅火”,樂手和歌手們便從四面八方來到約定地點,往往演唱到半夜。如果是在喜慶之事的典禮上表演,還會徹夜不休,甚至數日不散。在這種場合,不分蒙漢,不分賓主,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人人都可以插嘴演唱。最主要的形式為男女對唱,也就是一問一答,演唱者即興編詞,出口成韻。“紅火”富於民間藝術的趣味性和靈活性,對於蒙漢群眾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提到的巴拉登和三浪子,據説是“蒙的漢的蒙漢一起的甚也會唱”,也就是説他們在演藝活動中,融合了當地民間藝術的優點和長處,不僅會唱本民族原汁原味的曲子,還會“雙語混搭”進行演唱。
有一首早期漫瀚調作品,歌詞是這樣的:
毛日牙烏奎(馬兒不走)拿上鞭鞭打,
努胡日依日奎(朋友不來)捎給一句話。
爬場毛驢也是“依勒吉格勒”(毛驢)哇,
小腳腳女也是“努胡日”(朋友)哇。
歌詞中蒙文、漢文混合,這是專屬於準格爾旗蒙漢融合、農牧交錯地帶的藝術形式,讓蒙、漢百姓聽起來都能感到親切。
美妙歌聲在田間(圖源:路順斌)
眾所週知,蒙古族群眾能歌善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無比深厚的音樂藝術積累。準格爾旗歷來是“歌鄉舞海”,既有節奏舒緩、情緒深沉的長調民歌,也有結構整齊、情緒歡快的短調民歌。長調民歌一般是牧人在放牧時吟唱,而短調民歌則更適合在聚會時演唱。這些動聽的曲調,自然而然地引起了漢族同胞的注意,唱慣“爬山調”“信天遊”的漢族農民將蒙古族民歌稱為“蒙古曲兒”。漢族群眾對於“蒙古曲兒”當中的“海蓮花”、“阿拉奔花”等非常喜歡,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往裏面填上漢語歌詞,逐漸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藝術形式——漫瀚調。
關於漫瀚調的由來,有一首漫瀚調作品概括得非常好:
漫瀚調本是準格爾旗生,
我爺爺唱曲兒時第三輩人。
大清朝的聖旨開墾的風,
刮來了種地的夥計漢族人。
蒙古人的草地漢族人的工,
同吃一股股泉水好交情。
灌一鱉鱉燒酒燉一鍋鍋葷,
大一黑夜拼夥彈一黑夜琴。
地掌櫃的絲弦地夥計的心,
蒙古曲兒漢詞稀罕死個人。
忽溜兒粥好吃和了半把蔥,
蒙古曲兒漢唱“紅火”兩族人。
沙梁樑上亮音沙溝溝聽,
漫瀚調調揚下了一股名。
“蒙古曲兒漢詞”“蒙古曲兒漢唱”指明了漫瀚調的藝術基因,那就是蒙古族、漢族音樂文化的融合。
漫瀚小戲無窮樂(圖源:準格爾旗委宣傳部)
二、走向全國
新中國成立以前,漫瀚調就是民間流行的藝術形式,就像一首作品當中唱的:“大人唱曲兒娃娃學,漫瀚調好比那宿根草。”作為紮根于泥土當中的藝術花朵,漫瀚調最初可以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是,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由於準格爾旗蒙漢兩族群眾對它的喜歡,漫瀚調逐漸走進全國人民的視野。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發生於20世紀60年代。
1964年全國文藝匯演,準格爾旗漢族青年女歌手張美榮以一曲優美的漫瀚調《西山活要命》被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和內蒙古自治區選中,進京參加全國文藝調演,博得了首都各界聽眾和音樂界專家們的好評。張美榮還和各地的文藝工作者一起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併合影留念。這是漫瀚調第一次登上了國家級的藝術殿堂,它也從此贏得了越來越多文藝愛好者的關注。
1982年春,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全盟民歌會演在準格爾旗當時的政府所在地沙圪堵鎮舉行,演出盛況空前,漫瀚調與其他鄂爾多斯民歌一同大放異彩,這是漫瀚調演唱第一次名正言順、大規模地登上了文藝舞臺,在準格爾旗乃至全鄂爾多斯境內掀起了漫瀚調演唱活動的熱潮,也把漫瀚調推向了新的發展時期。
新老漫瀚調傳承人齊唱漫瀚調(圖源:準格爾旗委宣傳部)
經過多年的收集、採訪、整理、選編,《準格爾民歌》《準格爾山曲兒》等漫瀚調作品集先後問世,引起藝術界日益廣泛的關注。後在八、九十年代,楊鎖柱、楊毛毛、奇富林等準格爾旗歌手多次走上區內外舞臺和國家級大賽,把這一準格爾旗獨特的曲調唱向了全國。
1993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漫瀚調》一書,使漫瀚調的影響進一步擴展。鋻於準格爾旗在傳承漫瀚調方面的特殊貢獻,1996年10月,國家文化部命名準格爾旗為“中國民間藝術(漫瀚調)之鄉”。
三、列入“非遺”
漫瀚調藝術節(圖源:準格爾旗融媒體中心)
1997年,準格爾旗唯一的專業文藝團體“準格爾旗文工團”改名“準格爾旗漫瀚調藝術團”。從1997年到2022年,準格爾旗已舉辦9屆漫瀚調藝術節,還舉辦了沿黃九省區民歌群英匯演,歌手、樂手人才輩出,作品格局愈發開闊、音樂風格愈發磅薄,成為準格爾旗的品牌節慶文化活動。
漫瀚調音樂劇《同心記》登錄呼和浩特(來源:準格爾旗融媒體中心)
以這種獨有的文化為主題,準格爾旗先後創作了《美好家園人情厚》《海紅酸海紅甜》《牽魂線》《山那邊》《同心記》等多部漫瀚調音樂劇、舞臺劇、現代戲,斬獲了自治區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自治區戲劇曲藝節劇目二等獎、自治區群星獎、地方戲優秀劇目暨沿黃省區地方戲展演“最佳劇目獎”等多項大獎,多元化的呈現形式讓漫瀚調在新時代更接地氣,與觀眾産生時代共鳴。
2008年6月7日,準格爾旗申報的“漫瀚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遺産編號為:Ⅱ-92。
漫瀚調登上《非遺裏的中國》節目(圖源:準格爾旗委宣傳部)
2023年,漫瀚調再次登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遊部聯合攝製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裏的中國》,帶領廣大觀眾走進這片地大物博、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土地,感受傑出的藝術表現力與多姿多彩的生活意趣,見證非遺風采。
大歌嘹亮(圖源:準格爾凱爾MCN網紅聯盟)
漫瀚調,這個根植于準格爾大地的獨特歌種,見證了黃河與長城的親切握手,習染了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精華,讓各族群眾在準格爾熱情擁抱,共同開創、共同書寫燦爛的歷史文化,向世界傳遞準格爾之聲。(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