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看微短劇、沉迷網絡購物、豪橫打賞主播、刷APP收“電子紙皮”……在繁雜的電子信息“圍獵”下,留守老人觸網的背後既有精彩也有陷阱。專家認為,應關注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借鑒“青少年模式”推出針對老年人的專屬模式,為他們充實自我創造有利條件。
近年來,越來越多老年人逐漸走出“數字鴻溝”。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6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網絡用戶規模達1.43億,這一年齡段人群的互聯網普及率約為51.07%。因此,如何吸引老年人的注意力也成為互聯網各賽道的發力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直播、短視頻、微短劇等領域,一些營銷手段以及騙局也逐漸“適老化”。例如,有的主播打出“感情牌”,一句“爸媽”哄得老年人甘心掏腰包;有的微短劇聚焦“老年霸總”“婆媳矛盾”,引得老年人不惜刷掉幾千元解鎖後續劇情……在繁雜信息的“圍獵”下,受限于知識水平、辨別能力、生活資源等因素,農村留守老年人的困境更為顯著。
觸網:精彩背後也有陷阱
最近,在北京務工的劉桐有些苦惱,遠在老家黑龍江大慶的母親似乎染上了“網癮”。國慶假期,她將父母從農村老家接來團聚。相處的幾天裏,她發現母親整日盯著手機,仔細一瞧,原來是在各種平臺上“做任務”“領金幣”。母親告訴她,刷視頻、聽小説、看廣告都能賺錢,集滿1萬個金幣就可以兌換1元現金。
“隨著平臺使用時間變長,收益會不斷遞減。”劉桐觀察發現,以看視頻為例,最開始觀看5秒可得5個金幣,現在看20秒才能領1個,第一個月每天能賺20元,現在最多兩三元,但母親仍然樂此不疲。而且,在做任務的過程中,母親難擋廣告的誘惑,買了一堆劣質衛生紙、洗髮水。“賺的錢又還給平臺了,還傷了頸椎和眼睛,得不償失。”劉桐無奈道。
讓在外打拼的王銘生擔心的,則是父母對微短劇的沉迷。有一天父親來電,説手機自動扣款了2000余元。王銘生抽空回到天津薊州區的老家,一查才知道,父親在十幾個短劇小程序上有過消費,還在不知不覺中開通了自動續費和免密支付功能。
“一般前幾集是免費的,播到高潮劇情便戛然而止,想要解鎖後續內容就要購買虛擬貨幣,再用虛擬貨幣兌換集數,老年人往往是稀裏糊塗就付了錢。”平時,王銘生經常叮囑爸媽提防保健品騙局,沒想到還有令人防不勝防的“精神殺豬盤”。
“觸網提升了生活的便捷度,為老年人打開了看世界的窗口。”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愛分析稱,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圈較為固定,上網能幫助他們與社會保持連接,但這一群體觸網時間較短,數字素養較弱,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玩法”,甚至是為他們“量身定制”的新套路,常常難以辨別,一不小心就陷入勞神又傷財的處境。
沉迷:網絡世界提供的情緒價值
“這些短劇情節離譜,演技浮誇,爸媽為什麼會上癮呢?”王銘生百思不得其解。經過溝通後,他的父母在充值上變得謹慎,但依然戒不掉微短劇的癮。平日裏,老兩口一人一間屋子,互不打擾地刷劇到深夜。王銘生在電話裏勸了幾次,母親嘆了口氣説:“你們都忙,沒空回家,我跟你爸拿什麼消磨時間?”
在北京一家餐廳做廚師的張豪,平日裏通過視頻通話和在大連農村的父親保持聯絡。近期,他發現父親每次通話基本都是講述自己在直播間的見聞。“他關注了一個情感主播,經常圍觀有關婆媳矛盾、子女不孝等家庭糾紛的直播,還在直播間買了貔貅、石獅子等一些擺件。”張豪説,這並不符合父親一向節儉的消費習慣。
好奇之下,張豪也點進了父親關注的直播間。“原本覺得都是可笑的劇本,但看了一會兒,聽著主播一句句親切的‘老爸老媽,歡迎回家’,好像明白了父親為何會上當。”張豪坦言,母親去世3年,父親一個人很孤獨,這樣的體己話自己很少對父親説。
“種種網絡行為所暴露的,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靳永愛認為,很多農村留守老人為生計奔波半輩子,無暇顧及和拓展自身的精神生活,到了晚年,子女又不在身邊,那些長期被壓抑的精神需求得以在網絡上找到出口。某種程度上,讓他們上癮的是各路主播和微短劇提供的情緒價值。
期待:推出針對老年人的專屬模式
受訪專家表示,各方要合力填平老年人觸網之路上的“陷阱”,提升他們的辨識能力,助其更好地享受網絡生活。同時,在健康老齡化成為社會共同目標的今天,除了促進“老有所醫”“老有所養”之外,還要更多地關注老年人的現實處境和精神需求。
“對於不法商家‘圍獵’老年人的行為,互聯網平臺不能置身事外。”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表示,一方面,平臺要改進算法推薦機制,健全流量分配體系,進一步完善內容審查。另一方面,不妨比照已經上線的青少年模式,推出針對老年人的專屬模式,在識別身份的基礎上,以顯著標識預警風險信息,在充值、打賞之前,或使用時間過長時進行提示,開通糾紛處理的“綠色通道”。
靳永愛長期從事老年人互聯網使用的相關研究,她在調研中發現,老年人學習互聯網知識的渠道較為有限。她建議,由有關部門&&,引入企業或第三方公益組織,以社區為單位,面向留守老人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培訓,還可以為其鏈結一些學習平臺和資源。
“幫助部分老年人走出網絡沉迷,功夫其實在網外。”靳永愛告訴記者,豐富老年人線下的社會參與,是健康老齡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少銀發群體仍然希望發光發熱,活出自我價值。社會各方不應將老年人尤其是農村留守老年人當作弱勢群體,而是要為他們充實自我創造有力條件。
劉曉春認為,老年人被“圍獵”的新聞屢見報端,其實是給身為子女的我們提了個醒:在父母觸網的過程中,子女有必要“搭把手”,帶領他們融入數字社會。更值得反思的是,孝順父母其實不僅在於物質反哺,提供精神慰藉和情緒價值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