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時代來了,高校如何應對

副標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3-11-29 11:29:52
中國青年報 | 2023-11-29 11:29:52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場館預約、每日菜品查詢、校友認證……高校的數智時代,悄然而至。

上海交通大學通過數字化手段,能夠及時掌握學生和教職工的需求和反饋,學校還開發了多個數字化應用程序,如智慧教室、數字化學習平臺等。清華大學也積極探索數字化教育模式,開發了在線課程、數字化圖書館等資源。

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建設智慧化的校園硬體設施,建成了智慧教室、智慧實驗室、智慧圖書館等教學相關場景,也覆蓋到了師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實施智慧教育,利用智慧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開展智慧校園建設,開發智慧教育助理,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實現日常教育和終身教育定制化。

然而,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如何應對數智時代的變革?如何在數字化發展的過程中,提高教育質量,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人才?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高校還能給學生提供什麼?這都是高校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記者為此採訪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學者與高校負責人,探討在數智時代高校該如何應對挑戰,實現教育現代化。

“每個學校的信息化都在加快發展”

武漢大學接到學生反饋,希望學校上線一個失物招領的應用程序,以此解決失物難找、拾物難交的問題。

很快,一款智慧應用平臺上線了,包含了信息登記、後臺審核、物品認領招領歸檔的流程。僅上線試運行了兩周,這個平臺就幫助166名學生找回了失物。“我們希望將來能立足於教育領域,打造一款大模型。”武漢大學信息中心主任劉昕説。

從2020年開始,武漢大學就已經把全校300多間教室“搬”到了網上。老師和學生根據課程表,進入線上“教室”的直播課堂裏,簽到上課。

經過3年的建設,武漢大學網上辦事大廳累計上線管理服務流程240余項,今年則開展了管理服務事項“一網通辦”“雙百計劃”活動,“高效辦成一件事”,圍繞師生需求,利用現有的平臺和手段,讓大家“辦事更方便”。

“每個學校的信息化都在加快發展,武漢大學當然也不例外,我們也在抓緊時機推進工作。”劉昕感慨。

用上海交通大學教育技術中心主任沈宏興的話説,“現在的學生都是數字原住民,在衛生間裏都要WiFi”。在上海交通大學打造的新型智慧課堂教室裏,每個座位下面都有一個電源插座,“學生很喜歡”。

今年10月,在青島舉辦的高等教育博覽會上,包括劉昕、沈宏興在內的與會專家和學者,共同深入探討了數智時代高校教育的變化和應對策略。他們認為,數智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了高校教育的外部環境,也給高校教育帶來了內部變革。

很多離開校園多年的人,如果再次踏入高校,會驚訝地發現,方方面面的細節,比起自己記憶中的校園,已經算是“天翻地覆”了:智慧監控、人臉識別、數字化簽到、智慧化管理、在線雲課堂……不知不覺中,高校硬體設施的智慧化程度已經成為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

就像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信息化分會理事長種連榮所説的那樣,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廣泛深入地推動高等教育的創新和發展,教育信息化正在邁向數字化轉型階段。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一廳五中心”的可視化門戶裏,師生除了可以辦理各種業務之外,也可以通過智慧助手跟門戶進行一系列交互。

比如,學生問“宿舍網費收費標準”,它會給出準確答覆;如果一個學生發現門鎖壞了,智慧助手會直接給他推送應用,引導他辦理報修;此外,如果學生想通過智慧助手查閱資料,門戶還會推薦相關文獻。

這個智慧門戶還能幫助舉辦活動,用戶在活動引擎裏新建活動類型,比如講座或比賽,隨後設置開始、結束的時間和舉辦的場所,輸入簡介,還可以在後臺設置報名、簽到規則、考核方式、導入線下成績等。在展示頁面,甚至能自動生成海報。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王泉也提到,目前,該校建立了智慧化的學生社區,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深度學習技術,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問題,提供個性化的學生服務和輔導。

“數字化轉型一定要優化流程、提升效率、創新業務,是涉及多個部門的系統性工程。”王泉説,“我們的人才培養體系需要重構,不論是學習環境、教師能力的培養,還是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評價標準,都應該發生變化,特別是學習環境的建設和教師能力的培養。”

數智時代,怎樣給學生提供更多附加值

讓王泉感慨的是,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優化,是高校追求的目標之一。但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高校需要適應數智時代的新變化,升級人才培養模式。

對於這一變化,沈宏興也有著同樣的感慨。

“數字化時代,00後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課堂只佔小部分。”沈宏興一一列舉現在的年輕人獲取知識的途徑,“網絡資源、課外活動、實踐項目、師生交流、人工智慧模型……甚至有學生戲稱自己畢業于‘B站大學’,這真的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目前在網絡上,知識傳播的邊界越來越開放,教育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就有來自高校的大量優質教學資源免費共享。

在上海交通大學,常態化錄播平臺已經能夠覆蓋430間教室,實現教室畫面和PPT雙路採集。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按教學班限定的權限實時觀看或者點播回看本教學班的課堂視頻。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平臺上有超過25萬個學時的點播視頻,日均點播觀看3333人次。平臺上一些精品課程,會有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慕名而來,反復觀看。

沈宏興收集了一些學生的留言,比如,有的稱讚倍速觀看功能;有的表示學習效果獲得極大提升;也有學生“強烈建議”開放通識類課程的權限,讓所有學生都能不用選課也可以根據興趣“蹭課”。

“錄播課程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的‘剛需’了。”沈宏興説。

但也有老師提出了疑問,如今疫情過去,高校恢復了正常教學秩序,直播課程和網絡課程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也有老師擔心,這相當於變相鼓勵學生不來上課。

上海交通大學專門為此做了問卷調查,600個學生匿名回答會在什麼情況下觀看課堂視頻。數據顯示,74.16%的受訪學生是因病假或事假無法線下進入課堂。也有一部分學生是坐在後排,為了看清PPT。只有不到3%的學生,是真的認為在教室和在線上聽課效果差不多,所以選擇不來教室了。

“直播是有必要的,同時又出現一個新問題。數字化背景下,有了課堂直播和錄播,老師該如何上課?如果還是像以前一樣,只是進行知識的輸出,那學生真的可能都要跑掉了。”沈宏興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感慨。

在他看來,高校數智時代的到來,不僅要改變校園的環境設施、硬體基礎,更要改變高校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需要改變大家的思維方式,“軟體”要跟著“硬體”一起變。

沈宏興提到,在目前學分制的條件下,同一個教學班的學生,往往來自不同學科,背景差異大,對課程的期待和動機都不一樣。傳統工業時代標準化的課堂,其實無法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定制個性化的學習計劃,也無法提供針對性的教育資源和支持,“沒有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

“高校的課堂,不只是給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也要對他們進行思辨能力、團隊合作、動手能力的培養,提供價值的引領,幫助學生進行人格的養成。”沈宏興解釋,當一個學生自己看完課程視頻,他還需要通過交流互動、實際操作,才能真正完成專業素養的形成。

“也許學生自己理解錯了呢?通過課堂上的交流討論,通過老師的點評,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沈宏興説。

數字化是手段,人才培養才是真正目的

沈宏興坦承,即使是上海交通大學這樣走在數字化轉型前列的高校,也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方面,年輕的學生們有著很高的接受度。但高校老師,尤其是上了年齡的,則需要一定的培訓或者心理建設。

“僅有五分之一左右的老師深度使用教學在線平臺。另外我們發現,有30%的老師基本上用的很少,這方面要加強培訓。”沈宏興説。

對教師而言,數智時代要求他們具備更高的信息素養和更廣博的知識結構,同時具備跨學科的能力,能夠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而言,數智時代要求他們具備更強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較高的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

對此,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副司長翁波在高博會期間也提到,2018年,教育部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寧夏回族自治區開展第一批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試點工作。2021年9月,教育部啟動第二批試點,支持北京大學等56所高校、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等20個地市、北京市西城區等25個區縣,在更大範圍探索、推進人工智慧技術賦能新時代教師隊伍改革發展。

2022年11月30日,教育部發佈了《教師數字素養》作為教育行業標準,給出了教師數字素養框架,規定了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專業發展5個維度的要求。其中,“數字化意識”要求教師理解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及教育發展中的價值,以及認識數字技術發展對教育教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要有主動學習和使用數字技術資源的意願,以及開展教育數字化實踐、探索、創新的能動性。

作為《教師數字素養》的起草人之一,華中師範大學人工智慧教育學部副教授陳敏在高博會期間表示,未來要培養的是“三術”結合的老師:具備基本的“學術”,掌握教學“技術”,還要有處理教學知識難點的“藝術”。

數智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教育帶來深刻的影響和挑戰。高校除了加強智慧化校園建設、提高教師和學生素質之外,也需要適應宏觀環境和政策變化,在多方面進行應對,培養出更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就像沈宏興所説的那樣,數字化是手段,人才培養才是真正的目的。

編輯:阮崢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熱點推薦
正在閱讀:數智時代來了,高校如何應對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