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3D打印定制面膜”吸引了不少女性觀眾的目光。 湯彥俊/中新社/視覺中國
本週日,我們將迎來一年一度的“618”年中購物節。每到“618”,護膚品、美粧産品都是女性購買的主要商品。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從3D打印、人工智慧(AI)到細胞技術,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的黑科技,逐漸被應用到我們身邊的護膚品、化粧品中。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如今最前沿的護膚、美粧黑科技。
3D打印面膜:
個性化設計,更貼合面部輪廓
3D打印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利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
“醫用敷料是應用3D打印技術比較廣泛的領域之一。利用3D打印技術,工作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皮膚不同部位和情況打印需要的水凝膠敷料。”中國香料香精化粧品工業協會專家委員、守正創新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春陽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在醫用敷料領域,3D打印常用的材料包括聚己內酯(PCL)、熱塑性聚氨酯、柔性聚乳酸、膠原蛋白、殼聚糖和木質素等。這些材料能夠通過噴墨打印、光聚合等方式被快速製作成凝膠(一种醫用敷料),可即打即用。
近幾年,在護膚領域,一些海外品牌也在嘗試利用3D打印技術設計個性化的護理方案。例如,部分企業通過給用戶拍照或請用戶自己提供臉部參數,打印出適合其臉部的3D面膜,並根據用戶皮膚測試的結果,匹配適合其膚質的精華液。
“3D面膜會比普通的貼片面膜更加貼合面部。”鄭春陽説,不過,不同於普通護膚品的備案程序,個性化定制産品的法規政策門檻更高、相關審批更加嚴格,目前可供3D打印的面膜材料比較有限,3D面膜的護膚效果或許略遜於普通面膜。
除此之外,在生産3D面膜時,如果將精華液直接和聚合物基材一起打印,那就可能導致精華液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失活。“一些活性物質的含量是衡量面膜品質的重要指標,缺少它們可能會影響3D面膜的使用效果。”鄭春陽説。
鄭春陽表示,目前來看,3D打印面膜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嘗試這類護膚品。
噴霧式“人造皮膚”:
只需一噴,即可打造“磨皮”效果
雖然如今美顏相機的“磨皮”技術日漸成熟,但膚如凝脂依然是許多愛美人士追求的目標。噴霧式“人造皮膚”的出現,讓人們看到輕鬆“換膚”的希望。
該類産品是一個經過特殊設計的擴散器,它可以像噴霧一樣將直徑僅有頭髮絲百萬分之一的纖維絲噴在肌膚上,之後就會形成一層薄膜。這種超薄、柔韌的薄膜可以“貼”在皮膚上幾個小時,相當於給用戶打上了保濕性極強的底粧。
“在進入美粧領域前,噴霧式‘人造皮膚’技術主要被應用於醫學領域。薄膜覆蓋傷口、充當屏障,可以防止傷口感染進而促進癒合。”鄭春陽介紹,噴霧只是打造“人造皮膚”的一種方式,此外還有3D生物打印、靜電紡絲等方式。
日本某化粧品公司曾參與噴霧式“人造皮膚”的研究工作,並於2019年推出一款絲膜噴霧器及其配套化粧液。
“該化粧液主要成分為乙醇、聚乙烯醇縮丁醛、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乙二醇-8、丁羥甲苯。這些成分在化粧液中聚合物的‘幫助’下,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實現保濕功效。”鄭春陽進一步説,這些成分也是普通化粧品中的“常駐嘉賓”。
不過,鄭春陽表示,嚴格來講,該産品打造的薄膜距離真正的“人造皮膚”還有段距離。“配套化粧液中沒有人體皮膚所含的膠原等物質,它産生的薄膜或許還難以實現和皮膚的絕對貼合,或者説‘以假亂真’。”他説,目前來看,“人造皮膚”技術在化粧品領域的應用尚處於初級階段,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肌膚檢測儀:
全方位“診斷”,給出護膚方案
不同人的膚質千差萬別,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膚質也會發生變化。因此,選擇護膚品也需“私人定制”,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判斷膚質如何,光靠眼睛是不夠的,如今許多人用上了肌膚檢測儀。
“肌膚檢測儀是用來檢測皮膚的儀器。”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工程師郭敏捷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道,最初的肌膚檢測儀就是普通放大鏡,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光學儀器與電子技術進行了結合,如今的肌膚檢測儀可實現光學信號的採集、轉換、存儲、分析和顯示,能夠直觀地顯示肌膚的檢測結果。
簡單來説,肌膚檢測儀就是通過高清光學成像技術對用戶面部進行拍照,提供包括粗糙度、紋理、膚色均勻度、毛孔等全方位的皮膚信息。
隨著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在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的幫助下,肌膚檢測儀又增加了“AI檢測”和“大數據診斷”等功能,可以對皮膚狀況(包括皮膚斑點、色素沉著、痘痕、痘印、皺紋、色素等皮膚問題)進行評估,將相關信息與皮膚科診斷數據進行匹配,並根據分析結果制定個性化的護膚方案。
微生物護膚:
調節“微”生態,解決皮膚問題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其表面有密度高達100萬個/平方厘米的微生物。不同年齡的人,其皮膚表面的微生物構成不同,它們協同保護人體皮膚免受外界的侵害。
鄭春陽介紹,如果皮膚表面微生物的微生態內部平衡被打破,將可能導致皮膚出現問題,比如痤瘡、皮炎、牛皮癬等,有文獻證實人類的皮膚免疫障礙與特定種類微生物的富集有關。
目前,國外相關機構在皮膚微生態方面開展了多項臨床測試並上市了一些産品。例如,某國外品牌在産品中加入亞硝化單胞菌,它可以分解汗液,並將其轉化為有抗菌特性的亞硝酸鹽和使血管舒張的一氧化氮。此外,某海外公司推出了一款皮膚用微生物産品,其通過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來重塑皮膚菌群,以降低濕疹的發生頻率。還有機構研製出含有表皮葡萄球菌的膏霜,其治療皮炎濕疹效果較好。
“這幾年,我國相關機構也開展了此類研究,針對皮膚自有微生態平衡機理,利用合成生物學、高通量篩選等平臺,研發出可調節痤瘡丙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的産品,其可被用於治療痤瘡,今年有望上市。”鄭春陽説。
不過,鄭春陽強調:“微生物護膚目前仍屬於前沿研究,我們對微生物菌群的認知還相對有限。相信隨著相關研究的持續推進,會有更好的應用案例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