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子墨
據媒體報道,多地釋放超前佈局元宇宙信號。有的將發展佈局元宇宙寫入當地相關規劃文件,有的成立專門機構來推動元宇宙技術和産業發展。
元宇宙,已經從概念變得越發肉眼可見了。這也體現了社會對創新的反饋,人們渴望趕上每一波風口,創造一個新的産業神話。不過也有專家指出,元宇宙産業化之路尚遠,片面注重搶風口,盲目上項目、找資源、促消費等,在發展的過程中容易造成資源浪費。
其實,産業發展必然是通過市場競爭實現的,元宇宙最終成形,也一定是在大量競爭者入局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這就好像除了瓦特,還有很多人在搗鼓蒸汽機,只不過他是成功的那一個。元宇宙經歷廣泛的嘗試乃至試錯,都是可以預料的。
專家所稱的“産業化之路尚遠”,這也符合一般人的觀感,人們還沒有看到元宇宙一個成形的應用。現在大多數挂著“元宇宙”標簽的産品,其實都談不上太大的創新,不過是原有形態的再包裝。也因此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觀望,對元宇宙的未來持謹慎態度。
客觀來説,社會當然希望元宇宙能帶來一場宇宙大爆炸式的産業增長,提供一條前所未見的産業賽道,把數字世界帶入另一個空間。元宇宙能否提供這麼大可能尚不明確;但不妨先思索一個問題,這一串美好的故事到底會從哪起筆,元宇宙的“奇點”在哪?
元宇宙一詞源於美國科幻小説《雪崩》,最早被應用於遊戲領域。這些描述能看出一些特徵,元宇宙是個文學概念,誕生於一種消費場景。那麼元宇宙未來的發展脈絡,會脫離這條民用的、商業的、娛樂化的軌跡嗎?
前不久,有不少商家利用元宇宙概念,開發了如同遊戲一般的“房産”“商品”等,很快招致某種輿論質疑:這種小打小鬧,不是炒作元宇宙概念嗎?確實,這些産品的創新談不上重大、深刻,但也不妨認真想想,元宇宙就真的應該承載某種宏大意指,向著“高大上”的方向狂奔?如果離開對基礎的生活需求、精神需求的貼合,産業發展廣泛而深厚的動力,該從哪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汽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互聯網,回過頭來看這些驚天動地的發明,本質上都是為滿足基本需求,是以讓民眾消費為目的的。一項科技發明如果不落入凡間,不進入居民日常消費的範疇,不成為一種普通的社會景觀,它的意義提煉、價值賦予也就少了一個關鍵的指標。
隨著元宇宙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它的出現場合越來越“正式”,這對産業本身當然是利好。那麼下一步,該産業的終端呈現,還能否保有元宇宙誕生之初的鬆弛與想象力,順著市場本身的邏輯,提供讓人有購買慾望的消費品?
宇宙在誕生之初,不會想到會造出一個地球;卻是在地球上人類出現之後,才把這個世界命名為宇宙。元宇宙也是一樣,它最終會被怎樣定義,並不取決於事前的造勢,而是在若干年後、成了日用而不覺的生活語境後,人們才能説,“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